我弟妹對孩子“放養”的時候比較多。只要有機會鍛鍊孩子,她基本上不錯過。10歲的小男孩,現在已經成長為家裡的小暖男了。當然,衛星不是一天研製成功的,暖男也不是一天鍛鍊成的。我大侄5、6歲的時候,他媽媽就給他分派了不少家務活。比如,拎豆油上樓、掃地、擦地、倒垃圾,初級階段,他分擔的活,基本上沒有技術含量,漸漸地,他脫離了初級階段的勞動,開始上升到技術層面,能夠體現出勞動價值,有含金量了。他會炒麵、會做漢堡、會炒西紅柿、會燜飯,他做的最高質量的菜是土豆泥。看過影片講解之後,他媽媽給他準備好了食材,全程都是他自己操作的。土豆洗淨去皮,一點都不含糊,用刀切土豆,也是有模有樣,關鍵是,他媽媽也真放心,不怕孩子一個不小心切手,之後,他又將切好的土豆,擺放在蒸鍋裡,自己開的煤氣火。目前,他是家裡的2號廚師長,他爸爸排第三,因為他爸爸不會做飯。
他媽媽對他的鍛鍊,並不侷限在家裡,暑假的時候,他參加過跳蚤市場,售賣自己帶去的文具。他在跳蚤市場,不是隻守著自己的攤位,他先把其他的攤位逛一遍,瞭解了別的小朋友帶去的物品,問過了價格,才確定了自己物品的價格,用他自己的話說,“知彼知己,才能百戰不殆。”整個過程,他表現得非常活躍,因為他熱情,敢說話,他的攤位特別受歡迎。
他的生活實踐課,從城市還延伸到了鄉村。金秋十月,正是北方的豐收季,他爸爸媽媽,帶著他到了鄉村,參加參加了掰玉米勞動。烏藍的天空,長風吹送,他戴著口罩和手套,將玉米從秸稈上,掰下來。回來的時候,他對我們講,“掰玉米挺累的,我們得愛惜糧食。”
學校現在也很重視綜合實踐課,經常組織一些活動,鼓勵學生參加。我大侄曾經在公園門口為山區的兒童募國捐、中秋節做過月餅、去大棚基地挖過地瓜和土豆、培育過黃豆種子、觀察過84消毒劑的消殺威力。有些家長,覺得綜合實踐有點多,怕影響孩子學習。
那麼,綜合實踐和課堂教學矛盾嗎?日常生活,你是否願意給孩子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呢?
寫於 2021年1月23日
#記錄生活,分享歲月。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