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期(1-5歲)——客體關係取向人格發展
1,長牙齒(嬰兒期就開始了)。
1-1長牙齒與斷奶的關聯。身體上已經準備好開始吃食物。堅硬的牙齒要從軟軟的牙床裡生長出來,嬰兒的口腔帶來很大的張力和痛苦,就像是內在有一個迫害者式的不舒服,他要透過用力去咬來緩解不舒服。如果還在餵奶,嬰兒可能在被喂母奶的時候咬奶頭把不舒服的感覺傳遞給媽媽,媽媽會抽出奶頭,嬰兒內心有一點矛盾,用咬來緩解內心的不舒服還要控制這種衝動。媽媽被咬後餵奶時也會小心翼翼。
1-2長牙齒的生理與心理經驗。嬰兒透過長牙的探索,會有一個武器或者新的工具的感受,在生氣或不滿的時候,牙齒可以成為一個武器,嬰兒會得到很多照顧,從而體驗愛和被愛的感覺,能感覺到媽媽的愛,同時他也會把愛給媽媽。內心開始豐富起來。
1-3嬰兒體驗到的內在掙扎。
一歲時的重大生理里程碑走路和說話。
2,走路
對世界覺知的改變:
站起來的經驗與看到的世界,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主動的給予者,獨立的感覺,可以做的事情就多啦。
對成人的世界有更多的認同:
往獨立更加前進一步,並發展對自己的信心。探索和媽媽分離是一種怎樣的經驗?主動體驗短暫的分離和重逢,更獨立啦。
幼兒與媽媽雙方的失落:母嬰自戀性的投注和客體性的投注。排他性,嬰兒期孩子和媽媽都認為自己是對方的一部分,1歲後可以走路獨立性進入下一個里程碑,媽媽覺得失去了和她不會分離原來成為一體的孩子。媽媽可能看到的是一個更有獨立性然後在心理的意義上更加跟自己分離的孩子。這時候會有一種不太一樣的愛在這個時候更加發展,就是媽媽對跟自己分離的孩子的愛在經驗分析裡面叫客體性的關注。自戀性投注指的是心理層面沒有分開,比如必須媽媽在場照顧。然後在心理意義上,往分離更往前一步的時候,我們更能夠看到彼此獨立,我們把它稱為客體性的投注。
自戀性的投注和客體性的投注有時候不斷轉換可以達到平衡。全能自大自戀受傷,獨自探索遇到困難挫折,感覺到自己渺小。這個時候會觸發當時斷奶時期的自戀受傷,嬰兒原本能夠自己去探索帶來興奮,自戀挫折觸發自戀性受傷。讓嬰兒更加的體驗到他自己肯定有自己的想法然後自己想要做這個事情自己想要投入的活動,但是媽媽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想要投入的活動,跟別人也有一些其他的關係。這個時候幼兒其實也會面對失落和那種被拋棄的恐懼。這是這個階段的特質。
這個過程如果發展不順利,會發生什麼事?比如,一歲嬰兒他們需要從自戀性的投注轉換到客體性的投注,當轉換不順利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有分離困難的家庭,而不是說有分離困難的孩子,面臨分離失落,其實更是父母失落。照顧者會陷入情緒低落,甚至會做出一些妨礙孩子獨立的事情,這時候我們就會跟家庭一起思考面對孩子獨立對整個家庭是一種什麼樣的經驗?遇到的困難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可以用自戀性投注和客體性投注之間轉換的概念來思考這個問題。
3,說話
母嬰溝通的轉變:
身體接觸、眼神與聲音,對話。
嬰兒快一歲時可以慢慢吸收被照顧者關注和被理解的經驗,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人對他感興趣,而且照顧者對他的內在狀態和情緒感興趣,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資訊也給嬰兒一種信心,內化在心,讓嬰兒內在形成一個照顧者。一歲後,用詞和簡單句子溝通,邊做邊說。比如,媽媽說我在給你熱奶,我要給你餵奶啦,嬰兒不一定能聽懂,但聽到媽媽講話的聲音和節奏和接下來就吃到奶的溫熱舒服的感覺都是一種豐富的經驗,他會建立聯絡,到他之後學說話的時候可以回去運用這些經驗來幫助他們組織詞彙。
語言的意義:具有象徵性,能夠被理解、被用來思考。
文字是一種象徵而不是行動,嬰兒透過文字的象徵,在心裡運用這些語言更進一步的去思考和想象一些東西。
4,好奇心
克萊因:求知本能。
嬰兒探索世界是從探索媽媽的身體開始的。幼兒在探索的時候,照顧者如果是鼓勵和支援的態度,得到鼓勵的孩子會更加豐富探索的感受,如果照顧者的態度是害怕會抑制幼兒去探索。之後會延伸到兒童對學習的態度,學習本質也是一種探索。
當一個孩子的好奇心發展不順利,會發生什麼事情?會對之後的生活有什麼影響?比如幼兒期經歷了創傷事件缺乏更好的經驗來彌補和修正,會出現對探索對於學習的意志。導致孩子過度擔心照顧者的話,孩子很難把好奇心的焦點放在外在實際上,對學習就不容易感興趣。
探索的慾望:對世界,與對他人的關係。主要照顧者之外的其他人的關係。嬰兒面對自戀受傷帶來的痛苦,幼兒會轉向去投入其他的關係,可能會跟爺爺奶奶爸爸的關係變得更好,這時候不光是世界變得更寬,關係也會變得更寬。
5,俄狄浦斯情結,克萊因,俄狄浦斯的潛意識幻想在前性器期(3-5歲)就有了。
幼兒的嫉妒與生氣。嫉羨(envy )。兩人關係的情結,比如你有好的東西不給我。妒忌(jealousy )。三人關係的情結。
嬰幼兒與父母的關係。從生命早期嬰兒就對於父母有不同的反應。從出生之後只認媽媽的聲音。和內分泌有關。和母嬰連線的本質有關。嬰兒和父母情緒連線的特質是不同的。認同同性別的父母,想要排除異性別的父母。一個男孩子想要佔有自己的媽媽,他會嫉妒爸爸這個強大的競爭者會隨時搶走媽媽,孩子出現了當他想要媽媽的時候感覺爸爸可能會生氣,這就是所有關係的核心情結。
女孩兒在幼兒期和媽媽有親密的關係,又想要和爸爸有一個特別親近的關係,她會擔心因為和爸爸這種特別親近的關係給自己和媽媽的關係帶來衝突。女孩會產生矛盾,想要抱抱和爸爸嬉鬧。
當孩子對父母一方有強烈偏好的時候,另外一方父母感覺受傷被推開因而產生競爭。
6,手足
對嬰兒發展的影響因素
嬰兒的先天氣質,家人的人格特質,家庭的組成,出生順序。
大孩(被父母最特別的注意)覺得自己的待遇被弟弟妹妹剝奪,自己被推著去當哥姐,當有矛盾衝突時父母說你怎麼不讓著弟弟妹妹,大孩更不高興,不願意被強化自己的位置。小孩覺得要去和哥姐競爭媽媽的注意力,妒忌,攻擊。
也會有互相關愛,競爭和關愛會互相轉換。
7,如廁訓練
不論對幼兒還是父母來說都會引發很深層的焦慮。
獨立自主的重要一步:說不。幼兒最早會講的幾個字之一,不,本身是一種特別的溝通,特殊意義,是一種獨立的意義。表示他們開始有屬於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和爸爸媽媽不一樣。幼兒為了能夠發展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真的在發展上需要對父母說不!因為說不有很多功能:對父母的控制和對父母的不滿,在想法上和父母分離和獨立,讓父母感到有威脅,覺得被拒絕或者被攻擊,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控制被孩子威脅。
禮物和武器:嬰兒在兩歲前控制不了括約肌,三歲能夠控制他的排便和排尿。心理上可能沒有準備好。一個嬰兒被好好的抱著滿足吃喝,覺得肚子裡充滿了溫暖的好奶水和媽媽在他身邊帶來美好的身體感受。這種美好夠多時,尿和大便在身體裡都是好的東西,這時候嬰兒的排便和尿尿。好像是給媽媽和客體的一個禮物。當嬰兒的肚子空餓滿肚子的氣時,尿和大便就會是痛苦或不舒服,想要把這些感受給排除,對當下缺席的照顧者在潛意識幻想裡面有嫉羨情緒,這時候嬰兒排便可能就是攻擊客體的武器。
對於什麼進來,什麼出去的控制。
吃飯,吃或不吃,吐,排便或者不排,嬰兒對排便這件事情寓意深遠,可以討好媽媽,對自己的括約肌控制到什麼程度,反映到嬰兒對自己身體控制的程度,他們針對長大這件事情的矛盾情感,需要去思考,比如能夠自己上廁所,害怕媽媽不會對自己過多關注,強調嬰兒期的結束和媽媽特殊關係的結束,讓嬰兒有所掙扎。
如廁訓練這件事情沒有處理好,簡單說:大便這件事情太容易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對於沒有得到足夠關注的孩子,大便在褲子上非常吸引大人的注意,要吸引大人的注意沒有比這個更好的辦法了。
8,遊戲
克萊因:兒童的遊戲對等於成人的自由聯想。
遊戲的功能。小小孩的遊戲是在表達自己內在的感受與經驗。幫助嬰幼兒處理自己生命相關的複雜情緒。把情緒導向遊戲,比如對照顧者的情緒轉移到遊戲空間,孩子在遊戲空間裡去探索去熟悉這些情緒去學習處理這些情緒和衝突。
遊戲的重要性。探索與外在世界的接觸以及內在的資源。Hanna Segal 對於遊戲象徵意義的重視。
發展順利的孩子,他們很會玩兒,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會運用玩具和家裡各式各樣的東西進行遊戲和探索。象徵的能力決定一個孩子是不是能夠自由的進行遊戲,當象徵的功能受到阻礙的時候,他可能會導致兒童的遊戲受到抑制,象徵化的意志可能會妨礙兒童從經驗裡面學習的能力,甚至會限制他們的想象力?
象徵等同。
總結:
1至5歲的幼兒期是個轉換階段。與母親的分離,從斷奶開始,到生理發展與心理、認知發展交織出了複雜的改變,進而讓孩子可以有更多的控制與行動力。關係上俄狄浦斯情結相關的焦慮與痛苦促進了兒童與他人發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