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看到國外的一個關於安全感的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和雷諾做過一個的實驗,實驗物件是一個叫艾伯特的4個月齡的男孩。
他起初玩白鼠時,一點兒也不害怕。後來,實驗者就在孩子玩白鼠的同時敲打鋼棒,讓鋼棒發出猛烈的響聲,讓孩子被嚇跳。這樣的情況發生幾次以後,這個孩子只要一看到白鼠,即使沒有響聲伴隨,孩子也表現出極度的害怕。從那以後,孩子害怕老鼠,甚至還害怕與老鼠相似的物體和動物,更不用說去撫摸和認識這些動物了。
我在孩子小的時候,帶他出去玩,然後會在他不注意的情況下悄悄躲起來,孩子在突然找不到媽媽時,開始東張西望,到處找媽媽,接著他的眼睛裡充滿了慌張,最後大聲的哭起來。
雖然當時在孩子大哭的時候我馬上跑出來了。但當時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錯誤,沒有及時引導孩子,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非常沒有安全感,他即使是玩玩具,也會時不時地察看媽媽在不在身邊。
如果沒有看到媽媽,他就會嚎啕大哭,不僅媽媽們為此疲憊不堪,孩子也無法融入環境。
那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呢?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及年齡特徵,及時瞭解孩子為什麼產生不安全的因素,並徵對性對孩子進行引導,逐步緩解孩子不安全的心理因素。
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我是這樣做的:
第一∶ 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
我們都知道,嬰兒會透過哭鬧滿足自己的要求,比如他們餓了會哭,他們在尿布溼了會哭等等。而這時候,我們都會快速來到他們的身邊,要麼給他們餵奶,要麼給他們換尿布。久而久之他們就知道,每當我們靠近他們就是來照顧他們的。
嬰兒就是透過我們迅速及時的幫他們餵奶、換尿布等行為不斷重複。在他們心裡建立起來對我們安全依戀。因此對於嬰兒來說,我們要及時滿足他們的需求。對於孩子們來說,及時滿足他們合理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就會建立他們的安全感。
第二∶ 給與孩子更多的陪伴。
孩子漸漸長大了、學會爬學會走了,他們對整個世界都充滿了好奇,孩子總想對周圍的世界進行探索,但孩子們在面對未知的環境時還是會產生害怕的心理。
例如孩子爬到不熟悉、陌生的地方,或者孩子被不熟悉的朋友抱著等等,他們心理就會不踏實,感到不安全。孩子就會透過大哭的方式,呼喚我們來保護他。
這個時刻我們該怎麼做呢?我們要在孩子召喚前,待在孩子身邊。主動陪他們玩,經常陪伴在孩子身邊。時間一長孩子們就會覺得我們是可信任的。
我們會隨時隨地出現在他們身邊,因此他們就會產生了安全感。即使我們離開一會兒,他們也會很安心。
現在大家明白了吧,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就能培養出孩子的安心。這樣孩子才能建立對外部世界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