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墨菲定律的其中一項明確地告訴我們說: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而在我們育兒的路上,這種定律也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著自己的“威力”。而為這種結果推波助瀾的,卻往往是我們心懷焦慮的父母,總是用自己莫須有的擔心和不自覺地負面語言,為孩子增加“錯誤”的可能性。

很拗口,是不是?

舉例說明一下吧!

孩子小心翼翼的端起一杯水,旁邊的家人無不“善意”提醒:“當心,別灑了!”

孩子寫作業磨蹭,很多家長不自覺會催:“快點寫,再磨蹭十點之前又睡不成覺!”

孩子起床晚了些,家長脫口而出:“快起床啊,讓你早睡不早睡,今天又要遲到了!”

……

想一想,這類事情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司空見慣?

想一想,這種話語在你的嘴裡是不是張口而來?

對,這就是墨菲定律的魔力所在:你所擔心的,終將會發生!

可是,難不成我們就任由事情發生,對孩子的成長不聞不問,使其自由生長嗎?

當然不是啦!

同一件事情,我們先換一種說法試一試感覺如何。

孩子小心翼翼的端起一杯水,旁邊的家人說:“哇哦!你好棒啊,端的穩穩!”

孩子寫作業磨蹭,家長說:“要抓緊時間,提高效率!然後我們還可以玩一會兒呢!”

孩子起床晚了些,家長說:“我的小兔子快快蹦起來,還有十分鐘吃飯時間哦!”

再看看孩子的配合度,是不是比之前所說的效果要強一些?

這就是正面語言的力量!

【正面語言與負面語言】

語言本身是意識的化身,我思故我在,而在孩子面前,無需遮擋的家長,往往表現出的是“我說是我想”,想到什麼說什麼,不必像在工作、應酬面前那般小心謹慎,三緘其口。

然而,越是這樣,我們越容易將自己不想見到的事情變成事實。

這是因為,大多數家長都沒有意識到這些都是負面語言,更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為負面語言的狂熱愛好者。

似乎提醒孩子、教育孩子,即將發生的壞事就是我們的天職,我們不提醒就是沒盡責。

而往往,這些負面的語言,否定性的結論會給孩子傳遞什麼資訊呢?

1、往往家長的直覺都是在告訴孩子:你是不對的,你是錯的,你不應該這樣的,你是不聽話的等等,通常用的都是批評、指責、命令等一類的負面語言來教育孩子。

只是家長用負面的語言多了,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發現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

2、即便是阻止了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記住了“不要”做什麼,但是沒有從正面給出孩子建設性的意見,即該做什麼,能做什麼。

其實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什麼”比“你不可以做什麼”更有效果。

因為孩子也和成人一樣,不希望老是被否定、被指責。只是家長的傳統的教育思維習慣,導致自己一不小心就說容易說出負面的語言。

事實上,如過想要讓孩子愉快做事,最好要用正面的語言說,而不要用負面的語言說。

【減少焦慮,做正面引導】

“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古人尚且知道“隱惡揚善”的道理,在育兒的過程中,更是如此。

如果家長一味的盯著孩子的缺點看下去,只會讓自己焦慮無比,煩躁不堪。

就像好好地一張白紙,你非要去盯著白紙邊角一個絲毫不影響大局、肉眼只是依稀可見的小黑點,那麼小黑點在你眼中就會越來越明顯;而忽視小黑點的人,看到的依舊是一張漂亮的白紙。

我們對待孩子也是一樣,當他在某個方面出了問題,不必驚慌,不必太圍著問題轉,要著眼於基本建設,想想可以在哪方面多做點“扶正”的事情;去做正面的建設。

圍著問題轉,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焦慮,也就沒有時間更沒有心思去建設和改變孩子了,問題也就會越來越多。

要堅信,教育孩子,時間和機會永遠充足,什麼時候建設都不晚。

比如:

看到孩子作業沒寫完,不要一上來就咋呼、火冒三丈:你怎麼還沒寫?天天就知道玩!等等。孩子會因此而好好寫作業嗎?

當然不會,孩子會更牴觸。

如果換種方式,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讓感情自然順利的流動。這樣做,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和管教。

嘗試去說:你不按時完成作業,我真的很難過。如果你能在半小時內把作業寫完,我會覺得很開心。

“以情理教育”,比大發雷霆效果好的多。

人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自我反省、自我糾錯的過程,我們應尊重孩子享受這個過程的權利。因此家長不妨多給孩子耐心、寬容和信任空間;也許看著孩子犯錯而不馬上糾正,很考驗父母的承受力,但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糾錯的能力,會越變越好!

【換位思考,真正理解孩子】

曾經有位媽媽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幼兒園老師要求小朋友畫自己媽媽的臉,絕大部分小朋友都把自己的媽媽畫得特別漂亮特別完整,結果她家寶貝只畫了一條彎彎的線。老師覺得非常奇怪,便告訴了她。

做媽媽的也覺得很疑惑,便問孩子是怎麼回事,可孩子堅持說自己畫的就是媽媽的臉,當時媽媽心中雖然不解,但因為孩子的堅持也只好認為是孩子的一時淘氣罷了。

直到有一天,這位媽媽蹲下來幫孩子繫鞋帶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原來每次她的孩子抬起頭看到她的時候,最容易看到的是她的下巴,所以那一道彎彎的線就是她的下巴啊!

孩子不過是堅持畫出了自己所看到的最真實的場景罷了,只有我們站到孩子的角度來看時才能找到它的正確答案。

因此作為家長,要學會真正跟孩子換位思考,站在不同的位置會看到不同的風景,處於不同的立場會產生不同的觀念。

父母和孩子之間不是主人與奴隸的關係,而是一種平等、尊重、關心和信任的友誼關係,要尊重與理解孩子,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與友誼,才能更有效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不僅如此,換位思考,還是一種了解孩子真實想法、快速拉近和孩子心靈距離的有效方法。

總之,當孩子不想寫作業時,我們要想的不是怎樣去催促威逼利誘,而是教給時間管理方法、增強學習興趣;

當孩子做什麼都磨蹭時,我們要想辦法給他有趣的事情讓他盼著,要讓他對生活有奔頭;

當孩子脾氣大、愛哭鬧時,我們要了解孩子的敏感期,要改善自己和家人的說話態度,多陪伴多共情,用故事遊戲等方式幫他處理情緒;

當孩子看電視控制不住時,我們要給他提供比看電視更有趣的活動,同時自己少看做表率;

當孩子不講理,我們要多關照他的情緒,同時自己變成孩子,想想他的理是什麼,慢慢讓他說出自己的感覺和想法;

……

教育孩子,是良性迴圈還是惡性迴圈,往往就在家長的一轉念之間、脫口而出之時!

育兒之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為家長都要永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學習之心、敬畏之心,努力的、堅持的上下求索!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古人“吾日三省吾身”,而對現代孩子的教育,應強調“自我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