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南京有一位13歲的男孩離家出走,他在便箋上寫道:
“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後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再見了,爸爸。”
當他被警察找到時,哭訴道:
爸爸覺得我這不行那不行,還經常拿我和別人家孩子比,他不喜歡我,我只好走了。
我們小的時候,聽到的也多是類似於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退步之類的話。父母打壓我們,我們也自然而然地打壓孩子。
然而,在我們眼裡習以為常的話,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傷害。
什麼是感受?所謂感受是感官偵測到外境的能量變化,於個體內在所產生的生化反應;感受是生物的基本能力,是辨別有無生命活動的重要憑據。
感受是個體的主觀判斷,同樣的外界刺激,每個人的感受可能不一樣。每個人對外界所有的理解和認知,都是基於感受。
感受和心靈的關係非常密切,任何的感受,都會產生一定的心理活動,一定的心理活動也會產生感受。
在男孩和爸爸的關係中,爸爸感覺到孩子做的不夠好,因此在心裡拿他跟別的孩子做比較;而孩子覺得很委屈,明明已經盡力了,為什麼總會被批評?
為什麼要重視孩子的感受?《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作者金伯莉發現,創傷兒童的首要特點就是缺乏最基本的自我表達能力。他們不僅在情感表達方面存在巨大的障礙,就連講述自己的經歷或描述現狀都應對不了。
我們都希望孩子現在或將來能與他人正常交流,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不壓抑他們的情感,讓他們學會自如表達他們的感受。
並且,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的關係,有好的感受,才會有好的行為。怎樣讓孩子有好的感受?那就是接納他們的感受。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如何說 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 孩子才肯說》一書作者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對她最有幫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們。
她說,如果我們能傾聽孩子,與孩子產生共情,也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1全神貫注地傾聽
當孩子跟我們講話的時候,放下手裡的事,看著他的眼睛,認真地聽他說話。
2用簡單的話迴應他們的感受
用“哦”,“嗯”,“這樣啊”之類的詞來回應他們的感受。
3用一個詞來說出他們的感受
比如沮喪、難過、討厭、尷尬、開心、高興、興奮等等。
4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
比如:我真希望你現在作業已經做完了,那你現在就可以出去玩了!
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的感受,就會開始自己想出解決方案,想辦法自己幫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