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的思考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我們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那麼“化物”化的什麼物?什麼又是物呢?
我們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和物是屬於形而下層次的,也就是說有形的層次。從陰陽角度來講,陽是無形的,形而上的;陰是有形的,形而下的。從天地陰陽的角度來講,形而上的天為陽,形而下的地為陰,地出五味。所以說化物出焉,化的是什麼物?化的是味,主要就是跟食物的味道有關係,味是從小腸裡化出來的。
小腸能夠化物,為什麼呢?是因為它的火。小腸和心的關係,大家都知道,是心和小腸相表裡。心是什麼?心就是火。既然小腸和心相表裡,那麼小腸也是火,所以小腸又稱為赤腸。是因為有了心火,小腸作為赤腸,所以才能夠化物。
有一句歌訣叫做“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小腸是屬於丙火,心火是屬於丁火。在十天干裡邊,丙屬於陽,丁屬於陰,那麼小腸的火是屬於陽火,心火是屬於陰火。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小腸的火非常熱,它的火要往上走,上奉心火,而心火要往下走,下移小腸。小腸的火如果不夠,就會形成小腸虛寒,因此不能夠化物,就不能分別清濁,也不能主液.
小腸的主要功能:
1. 主受盛化物:小腸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稱。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變化、消化、化生之謂。小腸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小腸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來的初步消化的飲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小腸內必須停留一定的時間,由小腸對其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將水谷化為可以被機體利用的營養物質,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輸於大腸,即“化物”作用。在病理上,小腸受盛功能失調,傳化停止,則氣機失於通調,滯而為痛,表現為腹部疼痛等。如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2.主泌別清濁:泌,即分泌。別,即分別。清,即精微物質。濁,即代謝產物。所謂泌別清濁,是指小腸對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進一步消化的同時,並隨之進行分別水谷精微和代謝產物的過程。分清,就是將飲食物中的精華部分,包括飲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進行吸收,再通過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輸心肺,輸布全身,供給營養。別濁,則體現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將飲食物的殘渣糟粕,通過闌門傳送到大腸,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其二,是將剩餘的水分經腎臟氣化作用滲入膀胱,形成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膀胱與腎為表裡,俱主水,水入小腸,下於胞,行於陰,為溲便”《諸病源候論·諸淋候》。因為小腸在泌別清濁過程中,參與了人體的水液代謝,故有“小腸主液”之說。所以張景嶽說:“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類經·髒象類》。
小腸分清別濁的功能正常,則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腸功能失調,清濁不分,水液歸於糟粕,即可出現水谷混雜,便溏洩瀉等。因“小腸主液”,故小腸分清別濁功能失常不僅影響大便,而且也影響小便,表現為小便短少。所以洩瀉初期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的方法治療。
小腸的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即消化吸收過程,是整個消化過程的最重要階段。在這一過程中,食糜進一步消化,將水谷化為清(即精微含津液)和濁(即糟粕,含廢液)兩部分,前者賴脾之轉輸而被吸收,後者下降入大腸。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在髒象學說中,往往把它歸屬於脾胃納運的範疇內。脾胃納運功能,實際上包括了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全部內容,以及營養生理學的部分內容。故曰:“人納水谷,脾化精微之氣以上升,小腸化糟粕傳於大腸而下降”。所謂“脾化精微之氣以上升”,實即小腸消化吸收的功能。所以,小腸消化吸收不良之候,屬脾失健運範疇之內,多從脾胃論治。
小腸最怕受涼,受涼則化物失常,清濁不分。我們見得好多腹瀉都和小腸受涼有關。如乳糖不耐受、蛋白過敏、各種腹瀉等。受涼、火不足是其根本。而微生物療法只是表面治療,我們要做到標本兼治。(註明本文出自於王彬文章摘選)
王彬老師簡介:
乳酸菌奶粉商學院--院長 陝西英童乳業營養顧問
被譽為乳酸菌奶粉教父 孕嬰童系統天元實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