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小美爸爸並沒有讓我們上樓,就和小美一起在樓下與我們“面基”。

後來才知道他們家中人太多,不方便會客——有好幾個小孩子,也有親戚家的小孩一起住。

老師你們看下,她呀,成績太差,這次考試除了英語,其它倒數第一。”大家坐下來之後,這是爸爸的第一句話,後面講的大概就是想提升成績之類的期望,或者說是,焦慮

爸爸口氣挺重的,我不自覺地看了看小美,然而她的表情沒啥變化,眼睛就是盯著桌面那堆卷子。

“咦?”我心道了聲奇怪,這小朋友,同樣是三年級,心性這麼穩定的?

當時我的內心就是這個表情了

訪談開始的時候,小美爸還是在不停地垂頭喪氣說著消極的話,小美也還是一直低著頭。不過這時間裡她沒有沉默了,開始說起了自己的學習。

比如:“學校發了新的教材,有語文的,裡面有古詩,我背給你們看......還有英語的,我讀給你們聽......”

前一秒我和老師都覺得——學習態度很積極,但後一秒覺得有些怪怪的,小朋友的表現也太循規蹈矩,會不會有些“AI化”了?

這時候小美爸爸看小美在說學習,也就沒有多言其它,轉過去跟小區裡的鄰居搭話了。

插一句:爸爸表現出焦慮的家庭要遠少於媽媽表現出焦慮的家庭,道理都懂的啦。

開始翻看小美的試卷,找出數學成績差的原因,倒是發現她的應用題丟分是最多的。顯然,同很多三年級的小朋友一樣,語文的閱讀能力有所欠缺,間接影響了數學的成績

“這些我都會的,就是做作業的時候會出錯。”小美又開口了,然後還有點停不下來的架式。

“那平時是誰帶你寫作業比較多呢?”老師問小美。

“媽媽。”小美答,“我寫完就去完成爸爸給我的三個家務的任務。”——小美還覺得這樣挺好,之後重複了幾次做家務的事情。

“那你喜歡媽媽教你作業嗎?”我問。

“不喜歡。”如我們所料,小美這樣回答著,“因為我不會她就罵我,也打我。”

“那你是不是不開心?”我們也不驚訝,但是還要多問幾句。

“是呀,”小美眼睛還是盯著桌上的卷子,面無表情地說到,“因為我覺得我自己沒有媽媽說得那麼差。

說完這句,小美繼續回到半自言自語狀態,一會兒答老師問題,一會兒又穿插了自己的“故事”,包括自己的作業題與小時候與祖輩在一起時的回憶。

看爸爸準備走過來,我走過去朝他走過去,把他隔開單獨聊聊,同時讓老師與小美繼續聊作業與試卷。

“小孩子壓力太大。”我反正年齡擺在那裡,很多小學生家長都沒我大,我就倚老賣老直切主題。

“壓力是有的,”小美爸爸點了點頭,“可是我覺得她還好。”

我心裡也是嘆了口氣,小朋友都成那樣了,哪裡只是“還好”?

總是說著作業,試卷,還有新的教材什麼的,壓力能小到哪裡去?——現在在超一線城市的小學生,3、6年級的小學生壓力大小我們都瞭解,就看家庭裡主要是誰施加壓力多一些,也就是說釋放焦慮多一些

而且,她回憶小時候在外公家裡玩耍的快樂時間,我認為是一種放鬆。

“小美媽媽可能比較嚴厲,給她帶來了一些壓力,使得她一考試什麼的就緊張。”用了一些過渡的話語後我再次切入主題。

“我老婆嗎?”小美爸停頓了一下,“她還好呀,每次我見她們寫作業都還好。”

“那你見過幾次她們寫作業的場景呢?”我反問。

“..................”。

“媽媽在這方面有些嚴厲了,”我繼續說,覺得不說的話沒人點醒他們,小美的成績便更難提升,“而你這邊呢,為成績擔憂沒有問題,但就是別表露得那麼明顯,你們說啥小孩子都知道的。”

“啊?”對方一臉驚訝,說到,“我們對成績不是很看重的其實,主要是她能夠把作業什麼的完成,能夠理解就行了。”

那你剛才下來的時候,不是一邊甩著試卷一邊當著小美的面說成績不好嗎?”我又反問了。

小美爸被我這樣說也不生氣,因為有些理虧,而只是焦急地在辯解著:“也沒有啦,主要就是成績要好,像她媽說的,一次錯了,下次又錯,錯了還再錯,我們能不急嗎?

他把話鋒轉到了小美媽媽的身上。

“錯誤太多的話,要麼就是沒理解,要麼就是無心向學。”我分析著,其實還有個答案沒有說出口——家長的能力已經沒辦法輔導了

一輪“打臉”之後,我還是肯定了父母的工作,畢竟一家子那麼多小孩,不容易,特別這個小妹妹,中間出生的,遇到的問題會更多點。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我先一步回到小美的身邊,老師給了我一個資訊,就一句話:小美的媽咪大部分時間只告訴小美作業哪裡錯了,不講原因,也講不出原因

這個,就與媽咪為什麼容易生氣,為什麼小美有些害怕,為什麼說起學習就會緊張等一系列的情況相吻合了。

父母教育子女始終都存在效率問題,不是現在就是將來。

我即使是拿了博士學位,做過些有些檔次的研究,還經營著企業,但我相信,總會有一天,自己在下一代的教學工作上會變得無能為力

因為時代在變,今天就與昨天不一樣,何況幾十年後與現在?

但是,我個人建議,家長一定要hold住,特別在子女成績下滑的時間裡,盡全力不在子女面前,特別還有不要在公眾場合裡展現自己對成績的焦慮,和對子女的不信任

相反,更多的應展現理性的處理態度,包括對學科問題根源性的探索,以及自己想要了解錯題原因的態度,多問幾個“為什麼”,也多問幾個“你知道為什麼嗎”。

7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人生中第二次喝齁甜齁甜的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