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節假日,很多父母都會帶著孩子出門旅遊,或者參加各種夏令營活動等,究其原因無非就是讓孩子去“見世面”。當然,現實中見世面還有一條“鄙視鏈”:世界各地隨便走走>出國遊學>國內遊學>補習+興趣班>戶外郊遊+自學>小區方圓5公里內遊蕩......但其實,讓孩子見世面最好的方法是閱讀!
我們經常能看到那些在公眾場合彬彬有禮地表達自己觀點的孩子們,他們的開朗、自信、主見,總能讓人驚歎。而反觀有一些孩子,在公眾場合一發言就怯場,一遇事情就急忙向父母求助,甚至害怕跟陌生人打交道。為什麼孩子之間的差距如此之大?有人歸結為性格原因,其實不然。每一個孩子都充滿可塑性,那些在公眾場合能如此自如的孩子,無非是他們懂得更多,見得也更多。
閱 讀 穿越古今的對話
古人曾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雖然這個說法在字面上有些誇張和功利,但卻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書籍對個人乃至人類的重要影響。文字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載體,幾千年來人類幾乎所有的知識和智慧,都是以文字的形式被記載記錄下來,形成一個無比浩瀚的知識海洋。
閱讀可以超越時空,把最優秀的思想帶到我們面前。它讓我們突破身體的侷限,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暢享古往今來賢哲們的智慧,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看得更長遠,想得更深入。
我們無法返回二千五百年前去聽蘇格拉底或老子講學,卻可以成為他們的弟子,受惠於他們的智慧;不能指望自己身邊就有一個蒙臺梭利,卻可以分享她的精神和信念;不可能親耳聆聽曹雪芹給我們講寫作、講人生,卻可以從他那裡學習到高超的寫作技巧及對人生的洞察力……
古今中外,智者燦若星河,他們所著的書散落在茫茫時空中,而閱讀就像是無障礙地穿越時空的一場旅行,讓我們靠近那些閃亮的名字,感受他們的溫度和高度,在他們以文字鋪就的知識、智慧和經驗之路上找到自己的路徑,走出屬於自我的人生之路。
閱 讀 為孩子的幸福保駕護航
人生初始,可以說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的,都像一張白紙一樣乾淨而單純;同時又可以說每個孩子大不相同,家庭、遺傳、天賦、境遇等,千差萬別。決定一個人一生過得好不好,向上流動還是向下流動,內在的幸福感多還是少,因素確實很多,且大部分不可控。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卻是可以控制的,那就是閱讀。
閱讀是儲智,也是借力。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曾經說過:我之所以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類其實很渺小,但因為有書籍的存在,卻可以讓人站的更高,看的更遠。心理學研究證實,閱讀可以讓一個人的智商更高,邏輯判斷更清晰。它超越年齡、種族、性別,在閱讀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你出身是貧是富,無論你身居鄉野還是都市,都可以藉此獲得豐富的智力儲備和內在力量。
美國詩人艾米莉 • 狄金森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
也沒有一匹駿馬,
能像一行跳躍著的字那樣,
把人帶往遠方。
這渠道最窮的人也能走,
不必為通行稅傷神,
這是何等節儉的車,
承載著人的靈魂。
書籍正如高爾基所說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家長或教師如果能讓孩子喜歡上閱讀,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饋贈。既為他的人生賬戶留下了一筆豐厚的資產,又為他的未來購買了一份幸福保險。
閱 讀 為脫穎而出埋下伏筆
一個人的受教育水平及做事的能力,和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來說呈正相關,但並不絕對。一個人成就的高低,往往取決於他讀書的厚度。生活中我們確實能看到一些普通家庭培養出高才生、傑出人才;也看到一些高學歷父母的孩子學習困難,成年後各方面非常平庸,甚至在平均線之下,其中原因肯定不能用“基因”或“遺傳”來解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應該是多樣的,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孩子的閱讀量。
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和一個不喜歡閱讀的孩子,在幼兒期、小學階段,甚至包括初中低年級,往往看不出太大的差異。課外閱讀少的孩子在課外班、家長和老師的強力推動下,甚至會暫時表現出成績方面的優越,這給不少家長和老師帶來幻覺,以為課外閱讀可有可無,甚至認為它還會擠佔學習時間,影響學習成績。但當孩子進入中學,隨著學業的不斷擴充套件和深度增加,他們往往就會表現出後繼乏力。
當然,並不是只要閱讀就一定能拿到優異的高考成績,但是不閱讀肯定拿不到優異的高考成績。這就像並不是種莊稼就一定有大豐收,但不種莊稼肯定沒有收成一樣。
高考成績當然不能代表教育的成敗,更不能說明人生的得失,但高考作為我國一種綿延幾十年的人才篩選機制,至少可以佐證閱讀的功能。這種功能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機制裡都是有效的。
很多家長知曉帶孩子“長見識”的重要性,但有時卻忽視了“長見識”的方式,增長孩子的見識,不僅只有旅遊、參加夏利營這些方式,閱讀的效果更佳。“腹有詩書氣自華”相信隨著孩子不斷的閱讀,不僅能夠增長見識,而且,能夠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總結能力、概括能力,從而讓孩子在未來與更好的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