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每個家長的寶,都願意相信自己誠實守信不說謊,常常對孩子說的話深信不疑。
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家長朋友也不要忘了,說謊也是孩子的“本性”,對他們的話,我們家長要相信,但不能盲信,更不能“一點就爆”式衝動,否則,輕則使自己尷尬,重則還後果很嚴重。
【案例一】幼兒園孩子謊稱在學校被同學用水沷
孩子小貝在某幼兒園上大班。上午放學回家,家長髮現小貝羽絨服的前胸全都被水溼透了。
問小貝怎麼回事?小貝說,那是下了課在教室裡打鬧,被其他小朋友給沷的。
家長這個氣啊!大冬天,孩子的衣服被沷成這樣,孩子凍壞了怎麼辦?
於是下午家長氣沖沖找到幼兒園?園裡老師說,沒有發現孩子們打鬧沷水啊!小貝的羽絨服是黑色的,浸了水他自己不說,如果不用手摸,也是很難發現的!
經園辦公室同意,調取了小貝教室的監控錄影,一整上午,也沒有發現孩子們有任何的沷水行為。
老師於是詢問了其他孩子。有孩子報告說,小貝的羽絨服是他自己弄溼的。在哪裡弄的呢?是在廁所裡。
原來,男廁所小便池上面有根霧狀噴水管,小貝覺得好玩,就將自己的前胸貼上前去,讓水霧噴到自己臉上,當然也就會噴到羽絨服上了。
真相大白,小貝也承認,的確如此,弄的家長好不尷尬。
【案例二】高考生謊稱自己答題卡被更換
2018年高考,成績釋出後,河南有4位考生說實際成績與自己預估分相差較大,其中一名考生估分627,但公佈的成績只有335分,幾近腰斬。
家長要求查卷。見到試卷後,孩子堅持說自己答題卡上的名字被塗改,作文被置換,被疑似調包。其中一名女考生還回憶默寫了考場作文,信誓旦旦堅稱自己的作文題是《不負時光,不負年少——致2035的你們》而答題卡上卻變成了《富強中國,不負年少》,且筆跡也不是自己的了。
家長堅信孩子所說的是實話,並實名舉報。一時間,在全國都引起轟動,可是,最後,事情的真相卻是一場烏龍——孩子們說謊了:答題卡就是他們的答題卡,所謂名子被塗改也是他們自己的考場所為,字跡不一樣,也是自己後來故意為之。四名家長網上求助,輿論大造,實名舉報,動用了國家多層機關、無數人員,甚至公安系統為其作筆跡鑑定,費盡周折,最後的結局卻令家長始料未及,尷尬至極……
【案例三】小學生謊稱捱揍,家長暴打班主任被刑拘
2018年6月,安徽淮北某小學發生一起“家長毆打教師”事件。
其間孩子忽然闖入會議室,謊稱其被班主任給揍了。
家長及親屬聞訊,情緒激動,未經調查,便衝出會議室,闖進其孩子教室,對全體學生進行恐嚇;同時,該學生母親和小姨找到班主任對其進行毆打,導致其受傷送醫。
後來調查發現,孩子所說被班主任所揍純屬子虛烏有,打人的家長和親屬均被刑拘,系某單位副主任的其父張某原,也被紀監部門停職並立案調查。
說謊就是說假話,故意隱瞞事情事實。心理學家認為,人之初,性本“謊”,說謊是人們的一種普遍行為,從小孩到成人,沒有不說謊的人。人們會不自覺地向別人撒謊,有時連想也不想,甚至不承認自己在撒謊。
如我們常見的“你的這件新衣服真好看啊!”“你今天顯得特別精神!”“改天請你喝茶”“今天我不能去了,我身體不太舒服!”“我給你打過電話,但打不通”等。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爾德曼認為,按說謊的動機可將謊言分為三大類:第一類,討別人歡心,讓人家感覺好一點;第二類,誇耀自己和裝派頭;第三類,自我保護。
從社會的現實性來說,撒謊並不都是一種壞行為,像前兩類謊言,一般不會給他人帶來危害,有不少謊言是出於禮貌、出於好意,甚至被人們稱之為“善意的謊言”;但第三類——為了“自我保護”的謊言,卻是一種“刻意”行為,因為這類謊言,都會隱瞞事實真相,甚至會給他人、集體和社會的造成傷害或危害。
本文開頭中的三個案例中孩子的謊言,都屬於“自我保護”的謊言。第一個案例中的“潑水謊言”,是孩子為“保護”自己不被家長批評,而“構陷”同學,第二個案例中的“分數謊言” 是考生為“保護”自己“虛榮”來“構陷”高考; 第三個案例中的“捱揍”謊言和第一個一樣是孩子為“保護”自己不受批評,為自己開脫而“構陷”老師,這些可以說都是惡意的謊言,而我們家長卻由於對自己孩子過分相信,而不去調查,就為孩子去“伸冤”,輕則尷尬自己,重則人讓自己觸犯刑律,而更為關鍵的是,正是因為家長平時對孩子的“輕信”,讓孩子撒謊的膽子越來越大,撒謊的水平越來越高,以至於像案例二一樣,面對嚴肅的高考,孩子竟然還也撒這彌天的大謊……
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撒謊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家長平時中對孩子所說的話經常進行考察、驗證。對於孩子善意的謊言,我們要進行恰當的引導,對於孩子的惡意的謊言,我們要堅決制止。
作為家長,在孩子問題上,我們一定要謹記,孩子畢竟是孩子,哪怕我們的孩子從來沒有“說謊的歷史”,對孩子的話,我們也不要輕易就完全相信,更不能衝動——愛孩子心切,一見孩子受委屈,就控制不住自己,甚至喪失理智,莽撞行事,以至於“丟擲了自己”也教育不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