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幾個朋友聊天,大家聊到到了自己孩子讓自己尷尬的事情。小李是個護士,分享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一位朋友想請小李給介紹一位好的醫生,希望可以儘快康復,請小李吃飯。她本不願去,但無奈朋友盛情相邀,便去赴宴了。帶著女兒朵朵,吃飯期間,她們客氣寒暄,聊得正酣,朵朵撇撇嘴說:早不請,晚不請,偏偏這時候請。空氣瞬間凝固了,當時的尷尬可想而知。
小李嘆氣說:自己從沒教朵朵這麼說過,怎麼就語出驚人,讓人這麼難堪,著實無奈。
想想小李的為人,朵朵能說出這樣的話,也不足為奇。小李平時斤斤計較,生怕別人佔了自己的便宜,說話也有些尖酸刻薄。
孩子其實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最終都會對映到孩子身上。
教育孩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想要孩子懂事、優秀,父母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更為重要。
看到過這樣一位暖心爸爸的新聞:
2020年11月3日,江蘇的一位爸爸顧先生赤腳在景觀池,撿兒子扔的碎玻璃。
顧先生稱,他們帶孩子在小區玩,2歲的兒子不小心把玻璃瓶砸到石頭上,碎玻璃掉進了小區景觀池裡。
雖然景觀池有保潔定期打掃,但平常也會有一些小孩來到池塘旁邊玩耍,一旦接觸到這些玻璃碎片可能就會割傷。
顧爸爸認為不能把這些玻璃碎渣留在池塘裡面,於是脫了鞋子,光腳下水,將玻璃碎片一片一片地從池塘裡揀出來。
“不想給別人添麻煩,也想讓兒子學會承擔責任。”顧爸爸說。“孩子不是故意的,並沒有去責罵他。自己下水撿玻璃也可以教育孩子,雖然不是故意的,自己也要去處理,不要影響他人。”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也許答案就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父母再多的說教,都不如身體力行來的有效。
窮養富養,都不如孩子有教養。
教育家蘇霍姆里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時都是一張白紙,而父母給予的教育就是在紙上上色的過程。只有當父母先成長了,能夠做出正確的示範,孩子才能有更好的成長。
董卿曾說:“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願每位父母都能以身作則,與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遇見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