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兒童成長心理案例庫-87)

最近,娃把“假期模式”貫徹得非常到位:早晨不想起,晚上不想睡;桌子亂得像被偷過,臥室更是豬窩一樣。

我總在跟她說:你該起床了,你該睡覺了,把桌子和床收拾一下;

她也總在回覆我說:等會兒起,馬上睡,我一會兒就收拾;

可結果是,你得耐心地等著,“等會兒”最快是十五分鐘,“一會兒”可能是“永遠不”

總之,幾乎不會立刻、馬上就去完成你所交代的。

每次看到她那樣不緊不慢的樣子,我就很急躁。幾天下來,基本上形成了她慢我急,我再急她更慢的狀態。

每當這時候,我這心裡就像堵了塊石頭,很想把它扔出去,又怕砸著娃;自己憋著的話,真的是堵心傷神,感覺自己的心就像鍋裡的烙餅,不停的翻騰。

怎麼說自己也算個專業人士,不能讓我的急躁和孩子的拖延再這麼鬥爭下去,所以就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本質找方法,最終達到讓我們和娃都舒服的目的。

其實,急切和拖延都是焦慮的一種表達,我們只有找到其背後的真相,才可能從本質上應對這樣的焦慮,生活的豁達一點。

我的來訪者也經常這樣跟我吐槽:

我家孩子早晨上學一點兒也不著急,我得催好多次他才起床穿衣服;

我家孩子我每次催他去練琴,他總說一會兒去,然後就沒然後了;

我家孩子寫作業拖拉,什麼時候我催他,什麼時候才開始寫,每天都寫很晚;

……

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可以看到哪些呢?

1. 孩子的拖延來自於父母的催促

當你見了很多拖延的孩子的時候,你會很容易發現他們的父母有個共同點,就是催促,總在對孩子說:快點!快點!

媽媽總在發出命令,孩子在接收命令,當命令加上副詞“快點”的時候,就有了一個邏輯:發出的指令必須執行,而且是馬上!

這是一種絕對化的要求

可是有多少人可以滿足這種絕對化的要求呢?我想沒有任何人可以做到;反而還會讓人很反感,感覺自己沒有被尊重,沒有被接受,甚至是沒有了自我。

這種絕對化的要求讓對方感覺自我在被削弱,這時候自我的本能是什麼?那就是反抗

急切地催促的對立面就是拖延,所以用拖延來保護自我,防止自我的削弱甚至是消失。

2. 父母的催促來自於自身的焦慮

那麼父母為什麼總在催孩子呢?為什麼就不能等一等孩子呢?

很多父母都會說:我催一下,他就可以快點,可以趕上校車,可以多刷點題,可以多練會兒鋼琴……

這麼多“可以”說了這麼多“願望”,其實就是這麼多的“目標”,這些“目標”是父母冠以孩子的,也就是父母的,是成年人對未來的、不確定的未雨綢繆。

這種未雨綢繆的背後是什麼呢?是對未來的、那些看不見的世界的擔心和害怕,是焦慮。

所以,大人們用“快點”的這種鞭子,抽打著自己和孩子,不停的去做事,不停的去開疆擴土,從而可以減輕對未知的焦慮。

3. 拖延和催促的本質是內心空間太小

內心空間是指內心的容量

當內心的空間很小時,就意味著能容納和允許的少,能接受和儲存的也非常有限。

這些對孩子絕對化的要求:你要怎麼樣,你快點幹什麼,你應該怎麼樣……,其實就說明我們內心空間比較小。

內心空間狹小會在關係中傳遞一個資訊:你必須怎麼樣

父母對孩子的催促和要求,尋根溯源就是在非常多的時候,父母容納不了孩子的行為,無法接受孩子的表現和他們所期待的不同;

孩子的各種拖延,也是不滿於父母對他行為的控制,不接受父母的催促和要求;同樣的他也想反制於父母,讓父母按照他的想法來。

簡單來說,就是不能互相接納,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為;父母和孩子的內心空間都無法容納彼此。

這樣就必然形成一種關係模式:父母讓孩子做的,孩子必然不做;孩子做的,父母必然看不順眼。

如何解鎖這樣的關係模式,透過本質找方法:

1. 作為父母,要洞察你的著急

發令官一個指令,執行者必須實現,而且還得是馬上、完美的實現;否則,就非常痛恨執行者,甚至還要對其進行懲罰。

所以,每當著急的時候我們可以緩一下,慢下來,看一看自己是否有這樣的潛在內心活動,可以思考一下,不執行是否真的就那麼不可饒恕?

至少可以從減少發出絕對命令,減少發怒,減少批評開始。

2. 幫助孩子改善拖延

孩子用拖延來宣示主權,表現自我,這個時候說明我們入侵了他的“領地“;可是家長又說,我如果不提醒他,他真的就遲到了,他真的完不成作業……

的確,作為孩子,他們在生活的掌控和支配方面都是在學習階段,確實需要家長的幫助。但可以把前面的那些說法改動一部分:我會按時提醒他,告訴他什麼時間到了,不完成會有什麼後果等等。

那至於是否真的遲到,是否真的完不成作業,由他自己看著辦;畢竟自我的成長,自我的完整意味著擁有主權,而“有權必有責”,當然責任要自己承擔。

幫助孩子解決拖延,難點在於父母可以忍住跟孩子“爭權”,忍住幫孩子“擔責”。

3. 升級我們的內心空間

我們很容易把拖延看作是不好的,但其實,孩子從出生到成人的過程,必然是慢吞吞的,別忘了,曾幾何時,他們萌萌的、慢慢的樣子是多麼可愛。

升級內心空間,就是增加內心的容量,怎麼做到呢?

其實很簡單,把生活瑣事往後放一放,把對孩子的愛意往前放一放,當你這樣做了的時候,你發現你就會接納孩子的那份慢,接納孩子的自我成長的需求,接納他各種不滿意的行為了

反過來,更重要的是你把愛放在了生活的前面,你更接納了自己的不完美,放過了對自己的苛責,成全了生活是可以“慢“著過的。

當我們可以慢下來,也許你真的可以發現孩子並沒有那麼拖延,即使沒有立刻、馬上,但他比以前做得更快了,也完成了更多的事情。

生活給了我們多面的世界,有時候,比working更可貴的是,我們可以把時間用在那些看似無用的地方,例如電影、風景、遠行、約會,甚至是發呆……

也許,拖延就是為了讓我們感受這些無用的,但卻滋養心靈的時刻。

最後,願我們即使著急,即使拖延,也不那麼焦慮,讓它們都存在與我們的內心空間就好,畢竟存在就是一種美,不同的存在也提供給我們不同的力量。

4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脾氣大不聽話,家長“硬碰硬”不管用,三種方法來幫你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