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兒育女的家庭教育裡,有人說“做父母難、為人子女更難”,父母想讓孩子們未來可期,但孩子們偏偏不按路線去走,就拿孩子學習這件事情來說,不知道遇到孩子在學習上沉默不語的時候,家長們會不會懷疑孩子的智商有問題。
朋友小米就曾經懷疑過她的孩子,小米初中沒上完就輟學提早進入了社會闖蕩,初來乍到的陌生環境讓小米嚐盡了人生百態,所以小米結婚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對女兒的培養、對贏在起跑線上的步伐比較急切,但不知道為何、女兒總是不開竅,尤其是一年級正是打基礎的時候,孩子放學回家寫作業、一寫就是深夜,一道題變著花樣去講解也理解不了。
看到別人家孩子都可以早早完成家庭作業,小米一度懷疑女兒的智商低下,甚至還心竭力疲地認為“女兒可能就不是學習的料”,儘管小米經常為了女兒學習能力差而堪憂、但她從未放棄過女兒,詢問過很多育兒專家、也看了很多育兒文章,對女兒的教育和開導也一直在不停地改進方法。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小米被“語言沉默期”五個字吸引了視線,這是因為語言沉默期和女兒身上的問題非常吻合,那隻讀幾個字都生疏的僵持,以及理解能力較差的輸入難,實在是說到了小米的心坎裡,在找到對的方法後、女兒的學習和口語表達能力都得到很好的提升。
說到這裡可能大夥有些迷糊了,在這裡簡單地陳述一下什麼是 “語言沉默期”:
所謂的語言沉默期就是指不管家長如何開導啟發,孩子都有不開竅、也不願意多說話的特點,這個時期的孩子他們的語言、思維包括總結方面理解能力都比較差,從語言沉默期的特點來分析,年齡越早的孩子、他們身上的語言沉默可能會延長的越久。
關於語言沉默期的沉默期,有的孩子可能幾個月就有所好轉,有些孩子可能需要個一年半載,具體情況是因人而異、也和父母的教導方式有關,這個階段就相當於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不論是語言還是學習都處於非常重要的階段。
一說起孩子的語言沉默期,可能很多家長都非常著急,害怕孩子就此和別人拉開了距離,實際上孩子越是沉默、就越需要父母的引導和耐心,在孩子的語言沉默期裡家長們不僅要理解孩子的懵懂,還要給孩子進行有效的“輸入詞彙”,為孩子的語言做好表達能力的準備工作。
比如以下幾種方式:
1、接受孩子的語言沉默
在幫助孩子有效度過語言沉默期的方法裡,家長們首先就要接受孩子的語言沉默,這是因為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像是我們教孩子說話一樣,光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包括認識玩具、顏色和物體與數量,都需要很多次語言輸入的磨耳朵,才能讓孩子產生印象並流暢地表達出來。
只不過隨著孩子的年齡逐漸增長,家長們對孩子的耐心越來越少了,或許是家長認為孩子大了、學習能力就自然而然變強了,但孩子的學習能力變強、學習的內容不也是跟著加深嗎?尤其是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階段、並沒有超前學習的孩子,在語言沉默方面家長更是要多加開導和理解。
這是因為在幼兒園沒有學習、寫作業意識的孩子,他們進入小學,如果班裡其他孩子對所學的知識都會,除了會產生心理落差之外、還會因為跟不上而焦躁,對學習包括語言輸出方面都會表現得比較遲鈍,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接受孩子的語言沉默,多多開導、讓孩子逐漸接受當前習慣才能更快適應。
2、儘可能地為孩子“語言輸入”
正處於語言沉默期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多在語言環境裡感受、沉浸,儘可能地讓孩子多聽、多看,一開始的時候不需要孩子能夠口語表達出多少,只要保持多聽多看的興趣、儘可能地為孩子“語言輸入”,隨著孩子的理解程度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不自覺提升。
關於孩子的語言輸入,平時家長可以陪孩子多聽一些故事、或有關學習的英文兒歌,在一邊聽、一邊跳裡,隨著音樂的感染孩子的語言表達就會不知覺冒出來,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是發音不準的簡單音調,這個時候家長不要去過度糾正,陪著孩子一起多聽聽、多練練,隨著發音的練習增多、孩子的語言輸入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3、每天打卡、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
孩子的學習需要日積月累,同時也需要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在孩子的語言沉默期裡家長還要幫助孩子養成一個每日打卡的閱讀習慣,即便是聽兒歌、聽故事包括每天打卡的良好閱讀習慣,家長的參與一定是引導而不是干涉,語言是一個比較緩慢的形成過程,需要靠日積月累的十年磨一劍耐心。
關於每天打卡、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家長也只能透過“嫁接”的方式去感染孩子,比如爸爸媽媽率先把閱讀當成自己的興趣愛好,每天臨睡之前都拿一本故事講給自己、也講給孩子聽,隨著每日打卡的習慣形成孩子哪怕是不喜歡閱讀、也會隨著習慣而對閱讀上進。
最後,每個孩子的成長和學習開竅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節奏感,家長能做的就是理解和接納,用“我也在學習”的積極方式去陪伴孩子,相信良好的積極性帶動下、孩子的學習包括心智成長也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