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小時候,媽媽特別嚴歷,嚴厲得“事無鉅細”。吃飯要等人齊,不能用手抓菜

吃飯要端碗,夾菜不能抽河底(筷子從下往上翻)、過橋(夾別人面前的菜)等等,稍微有一點做得不到位,便要捱餓肚子了。

後來去朋友家做客,才知道原來飯桌上可以有那麼多歡聲笑語,原來孩子是可以和爸媽撒嬌的,原來孩子也可以和爸媽說說心裡話的。

也是後來才發現,原來自己對家庭有那麼多的“知識盲區”。

幸福的孩子,每天享受的,都是來自爸爸媽媽愛的呼喚,而那些不那麼幸運的孩子,跟他們相差的豈止是天壤之別。

“這孩子,專挑貴的吃,還吃別人家那麼多。”

“怎麼那麼懶,這點小事都不願意做,你想做什麼?”

“別老是和別人比,自己傢什麼情況你不知道嗎?”

“你再敢哭,再哭我打你。”

“天天就知道出去玩,家裡的活都不用幹了嗎?”

“就知道吃,不知道留點給別人嗎?”“穿這種衣服,人不像人”

“門砸那麼大聲,發什麼脾氣。”

……不幸的孩子,哪有什麼童年可言,只不過比成年人少了一項賺錢的煩惱罷了。

時至今日,這些話猶如烙鐵一樣深深刻在腦海裡,任你怎麼甩都甩不去。

似乎它時時刻刻困擾著你:“能不能做這些”“應不應該做這些”“他是不是生我氣了”“我這樣做他們會不會不開心”……

身邊的朋友經常問,單身那麼久,為什麼不談戀愛呢,你長得又不差。

嘴上雖說沒興趣,但有誰知道,越是說不想談戀愛的人,內心何嘗不期待一場甜甜的戀愛呢。

可是,一個從小缺愛的人,長大後又怎會懂得去愛人呢!

內心渴望愛,但又不敢愛,因為傷痛不會平白無故的發生,也不會平白無故的消失。

有時候跟別人鬧矛盾,委屈得哭了,但其實是一兩句話說清楚就解決了,但就是不會表達自己,不知道該如何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朋友總說,心裡怎麼想的就說出來唄,怕什麼,又沒人罵你。

他哪裡知道,小時候被打後想解釋卻被阻止,那種欲言又止的感覺。

你永遠體會不到一個敏感的人活得有多辛苦。

當有人在竊竊私語時懷疑別人在說壞話。

和別人說話他不應時,害怕他是生氣了。

休息時旁邊有人聲音很大,卻不敢提醒。

關門永遠不敢大聲關,說話永遠不敢大聲說。

永遠都是一副討好型人格,對誰都友好,對誰都笑,從來不敢說不,從來不敢拒絕,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總是在附和,總是一副小心翼翼的樣子。

敏感的人每天過著過山車似的生活,卻難以像它一樣刺激過後便恢復平靜。

一個收到禮物後第一反應是該如何回禮的人,怎麼配和那些收到禮物後驚喜又開心的女孩子相提並論呢。

每當看見別人落落大方、談笑風生,在臺上侃侃而談、穩如泰山的時候,

想到自己起來回答個問題都要臉紅心跳好久,我知道這不僅僅是膽子大的問題了。

記得高中有一次開家長會,看見一位爸爸摟著女兒說說笑笑,居然還嘲笑似的把這件事告訴室友。

才發現,原來她們經常手拉手和爸爸去逛街的,哈哈,原來小丑一直是自己。

而自己爸媽,從進校門那一刻,媽媽的嘮叨聲就從沒停過……

依稀記得那天是偷偷流著淚把爸媽帶去教室的,那次是第一次他們去開家長會。

後來,好像也是唯一一次讓他們去開家長會。

小時候很喜歡那些五花八門的零食,奈何錢包羞澀,任由口水在嘴裡吞嚥,心裡暗暗發誓長大後有錢了一定買來吃個夠。

長大後發現,其實也並不那麼想吃了。

你永遠體會不到一個看見人多便不知所措、店裡人多不敢進去、高檔場所從來不敢進去、進店不買點東西都覺得有愧疚感的人,

獨自一人穿梭於各個城市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

我不知道後來的敏感、自卑、恐懼、不正常的自傲、內心時常的匱乏和空洞、對愛的渴望,是不是和小時候這些經歷有關。

及至後來,我付出多少代價去成長,去完善自己,卻也無法讓自己活得像一個正常人,今時今日,我還是那麼膽怯與小心翼翼。

曾經無數次試著掙扎,可是,早已根深蒂固、定型了的東西,又怎麼敢奢望能一時半會去改變它呢!

長大後離家了,在外對家無比的想念,當回家了卻又恨不得馬上走人。

人啊,總是那麼的矛盾,究竟是怎樣的終點才配得上這一路的顛沛流離!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趁孩子小的時候,對他們好一些吧,因為長大後,會很累,會遇到很多苦,到時候回憶起小時候,美好的回憶會給他帶來無限的動力和安慰。

10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最喜歡媽媽》:放下你的控制慾,用心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