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自:Bigstock
溼疹、痱子、蚊蟲叮咬是困擾寶寶肌膚健康的三大巨頭。
但和痱子的季節性、蚊子的可預防性相比,溼疹難以治療又極易反覆的特點,讓家長們頭疼不已。
輕則瘙癢難耐,重則面板潰爛,看著寶寶遭罪難受,寶爸寶媽們卻束手無策。
溼疹是什麼?廣義上來講,溼疹是指出現瘙癢、紅斑、組織液滲出等這些症狀的面板疾病。
圖自:Pixabay
狹義上來講溼疹就是特應性皮炎、接觸性皮炎和退行性皮炎,其中在寶寶身上高發的溼疹通常為特應性皮炎,而且在中國長這種溼疹的寶寶也越來越多了。
中國研究人員調查發現,中國1-7歲城市兒童特應性皮炎患病率已達12.94%,較以往翻了四倍,與發達國家持平。[1]
溼疹的發病原因有哪些?疾病往往是外界因素通過體內原有的基礎,二者共同發揮作用而產生的。
○ 內部因素
通常是遺傳原因。
圖自:Pixabay
長溼疹的孩子父母雙方往往可能有過敏性疾病史,一方或雙方家長都曾患有溼疹,或者其他的過敏性疾病,比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等。
過敏性體質對孩子是有一定影響的,尤其是寶寶的免疫系統一直處於一種高精密、高激發狀態,所以一旦出現外來刺激,產生的過敏反應也會更強烈一些。
當然,由於基因差異,即使同樣的餵養方式和生活習慣,二胎家庭裡的老大和老二的體質也會不盡相同。
○ 外部原因
1.過敏源
主要包括呼吸道和消化道兩個方面。
其中影響呼吸道的主要有粉塵蟎和戶塵蟎,會誘發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容易刺激到消化道的食物,比如雞蛋、奶粉、蝦皮魚肉等,以及花生核桃之類的堅果,吃了之後也會產生應激反應。
2.面板屏障
面板是人體的天然防護屏障,而小孩子的面板相對較為嬌嫩,抵抗力也會差一些。
很多錯誤的生活習慣都容易造成孩子的面板損傷,比如過度洗浴、水溫過高經常洗熱水澡,同時又缺乏沐浴後使用護膚產品的習慣,這對孩子的面板來說是一種嚴重的打擊。
圖自:Pixabay
類似原因的還有衣料不良、蚊蟲叮咬、藥物過敏、溫度變化等刺激性因素。
為什麼小寶寶更容易得溼疹?這裡講到的溼疹為特應性皮炎,它在四、五個月到一、兩歲之間的寶寶最為高發,也就是大家常常說的“奶蘚”。
為什麼小寶寶更容易得溼疹,原因有以下幾點:
○ 外界的接觸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論衣物還是吃食,或是和周邊環境的接觸,都同之前有了很大的變化。
是此時的寶寶身體免疫系統還不夠完善,會更容易出現異常的免疫反應。
○ 奶粉的攝入
大多數寶寶都是從三四個月時開始新增輔輔食,同時新增母乳的混合餵養,喝奶粉,從母乳過渡到奶粉,寶寶的腸道很容易出現過敏反應、不耐受反應等。
圖自:Bigstock
之後隨著嬰幼兒的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的逐漸完善,寶寶的溼疹發作情況也可能會逐漸平穩下來,進入到一個可控制階段。
○ 寶爸寶媽育兒經驗匱乏
對於三到四個月大的寶Bora說,如果出現不適,寶爸寶媽尤其是新手爸媽,不僅很難準確的判斷病情,也容易發生處理失誤,最終可能導致寶寶病情延誤。
如何應對兒童溼疹?○ 合理使用藥物治療
瘙癢嚴重影響小朋友的睡眠品質,小孩子在瘙癢的時候無法得到良好休息,常常不能進入深睡眠,這樣很容易影響孩子生長髮育。
睡眠品質不良又會反過來導致瘙癢加重,如此惡性迴圈,不僅溼疹不容易好,還可能會誘發感冒、腎炎等疾病。所以一定要及時使用過敏藥、止癢藥。
治療的藥物中部分的確這些藥裡通常含有激素、抗生素,很多家長會很排斥,但它們並非是洪水猛獸。
短期的衝擊性療法是非常安全的治療方式,藥物的合理使用至關重要,只要遵循醫生指導給藥就可以。
○ 注意洗澡頻率
寶寶的年齡小、活潑好動,所以建議家長在孩子運動過後要及時帶他們去洗澡,將汗液沖掉,用乾毛巾吸乾再用毛巾裹住,防止汗液悶在身上加重病情。
天氣燥熱的夏季,由於出汗比較多,可以多給孩子洗澡;而當天氣轉涼之後,就要適當減少小孩子洗澡的頻率以利於皮脂膜存留於面板表面起到天然的保護作用。
此外,還要注意減少沐浴產品的使用,這些產品中往往含有刺激性成分,對小孩子的面板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所以建議以清水沐浴為主。
○ 不要用熱毛巾擦身
冬天有的家長由於天氣太冷不方便洗澡,從而選擇用熱毛巾擦拭,但這樣做對有溼疹的寶寶是非常不正確的。
一方面熱毛巾的溫度偏高,另一方面是毛巾具有摩擦作用,二者都不利於溼疹的治療。
○ 記錄飲食
對於寶寶成長來說,飲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當孩子出現溼疹之後,相對於檢查來說,記錄飲食日記更能為醫生提供參考意義。
有經驗的家長往往會通過細緻的飲食記錄,來幫助醫生獲得有用的診療資訊。
○ 面板保溼
出現溼疹的寶寶更需要做好面板保溼,這是治療寶寶溼疹的重中之重。
但不是直接使用補水噴霧或經常與水接觸、玩耍,而是使用外用合適的潤膚乳劑完善寶寶的面板屏障功能,減少經皮水分的丟失。
○ 細心看護,阻止寶寶抓撓
當寶寶覺得身上不舒服,會想要抓撓,家長一定要細心看護,注意阻止。有溼疹的寶寶面板組織本就脆弱,抓撓會進一步刺激面板,加重溼疹。
參考文獻:[1]http://www.chinanews.com/jk/2019/01-24/8738371.shtml
本文專業內容指導
鍾劍波
面板科醫生
和睦家杭州門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