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導語:寒假來襲,咱們家裡的“小神獸”又又又回來了,最近疫情在國內多地有反覆的趨勢,可以預見咱們寒假也是長時間宅家的假期。寒假帶娃,長輩出力頗多,當與長輩的教育觀念出現分歧,隔代矛盾一觸即發,該如何解決?和長輩一起帶娃有多難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陪“人類幼崽”度過一個高質量假期吧!

現在隔代教育的矛盾已經成為了咱們中國家庭的主要矛盾之一,當老一派的傳統經驗派遇到了80後、90後的科學養育派,或者是佛系育兒派的時候會撞上什麼樣的火花呢?

我們該如何去破解這個隔代教育的矛盾呢?“神獸”們提前回籠,我想跟大家說的是,家長要先在情緒上保持心平氣和,家長不要發怵,我們得先迎接孩子回來。

孩子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學校,那只是咱們寄存“神獸”的地方。孩子是一定會回家的,所以我覺得家長先要做到的是放下焦慮,擺正心態。

一、隔代撫養隔的是誰?

如何破解隔代育兒的矛盾,我們先來看看,隔代撫養隔的是誰?在祖輩和孫輩之間隔的就是做父母的我們,所以我覺得問題得先在父母身上解決。家長們先不要覺得老人教育孩子是插手干擾,不要激化彼此之間的情緒。

做父母的人,首先也不能跟孩子急,也不能跟老人急。因為你處在中間,如果爆發矛盾,無論你理解哪一邊,他們之間的關係肯定不會好。

而且作為父母我們無論如何都是第一責任人,老人再怎樣盡心盡力都是一個助攻手。所以家長們真想明白這一點,就先放下焦慮,不要過分誇大自己的委屈。

如果說老人那是100,孩子那是1,我們站的位置應該是50,對老人我們有50的理解,對孩子也有50的理解,別讓他們直接去衝突,家長要在中間能夠調停溝通。

對於長輩,我們儘可能多的接納他們的好意。隔輩,隔的就是我們這輩,因此也要先從我們這調整起。

二、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我也理解有很多朋友會說:“我們做父母的也不容易,在單位還那麼大壓力又該怎麼辦呀?”我覺得做父母的人,他們的社會屬性一般要比老人和孩子都強些。

我們不妨先來想一想,老人在家沒有很多可以選擇的社交環境,而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的管制會比較多,所以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都會覺得自己委屈,是家裡的“弱勢群體”。

而我們不管有什麼樣的焦慮、委屈,作為爸爸你還有哥們兒,作為媽媽你還有閨密,我們還有這些環境可以調節。所以對老人和小孩,我們不能激化情緒,這是我的第一個態度。

那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老人呢?我個人的心得,就是把感情和他的措施分開,老人對孩子的感情我們首先全盤接受,老人對孩子的管教措施我們則有鑑別的來吸收或拒絕。

三、有商有量,在妥協中達成共識

現在為什麼經常有衝突呢?因為我們把感情和行為方式混在一起了。面對和老人在教育上的分歧,我們可以先接納老人的好意,然後具體的做法,可以再和老人商量。

在行為層面上,我們可以跟老人半開著玩笑緩和一下情緒,然後再解決問題。但當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選擇的時候,則需要換一種解決方法。

比如我們家孩子放學一回來,就紮在iPad上,她姥姥就著急了,說進門不寫作業,怎麼先紮在iPad上了,孩子就說,姥姥我們的作業都在這上面。但姥姥就認為她趴在iPad上一定是玩,孩子特別委屈,覺得這是她的學習。

後來我媽發現這個東西真的是一個學習平臺,她也就理解了孩子為什麼是在網上學習。這樣的話,我們做中間的人就把他們雙方在往一塊拉,讓他們以能理解的方式在一起溝通。

俗話說“佛受一柱香,人受一句話”,先把老人的好意接納下來,具體的語言和行為上我們再儘可能的磨合兩邊。

孔子在論語裡面有一句話叫“忠言而善道爾”,就是好話也得好好說,人都是要面子的,更何況是老人了。所以我們首先得考慮,第一老人的好意,第二,老人的面子。

將這兩點都給到他,給老人搭把下臺階的梯子,老人也會自己下,別直接把老人撂在半空了,你撤了梯子,老人就真下不來了。

寒假帶娃,要是和長輩觀念有差異,我們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等大家都心平氣的時候,我們再來具體地做探討。如果情緒不好,儘量先不說話,讓情緒過去,大家有商有量,在妥協中達成共識。

5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居家期間兒童心理疏導,讓孩子健康的度過居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