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放下手機。”
“姥姥,不要看手機。”
這是我家外孫女紫寶常常對我說的話。當然這樣的話也常常對她媽媽說。
好久好久以前,紫寶還不滿一歲吧。
那時起她就非常熟悉哪是姥姥的手機,哪一個是姥爺的手機,哪一個是媽媽的手機。
甚至有的時候我們換了手機外殼或者是換了新手機,她也能準確地知道誰是誰的手機。
為什麼呢?
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一來證明她觀察敏銳。還有一點就是說明,我們使用手機的頻率實在是太高了。
換言之,我們陪伴她的時間太少了。
這幾天在看一本書《最好的養育就是好好和孩子說話》。
其中有一個觀點就是說,不要對孩子發脾氣。
然而昨天。紫寶媽媽也就是我的女兒,卻對她大發一通脾氣。
事情的起因是她把媽媽的眼藥水瓶拿出來擠著玩,一邊擠一邊說:“澆水了,澆水了。”
女兒看到之後立刻生氣,非常嚴厲地說“幹什麼?!”
紫寶很少看到媽媽發脾氣嚇傻了,但是沒有哭,因為她知道自己做錯了。
這僅僅是表面的現象,實質的原因是女兒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自己受到的委屈爆發在了紫寶身上。
昨天吃晚飯時,我在廚房裡忙著,然後又收拾洗碗,所以呢,就沒有顧得上去照顧紫寶。
女兒上樓去給二寶餵奶,可是紫寶吃完飯之後就一個人在樓梯那喊,媽媽,媽媽,就堅持著要上樓去。
女兒呢,既要給二寶餵奶,又要照顧調皮的紫寶。估計中間又發生了很多調皮的事兒吧,所以搞得女兒心煩意亂,也沒有顧得上吃飯。
我收拾好上去之後,女兒跟我說叫我把兩個孩子看著她就吃飯,言語中就流露出不爽的情緒,這種情緒有對我的不滿,也有對紫寶的不滿。
當時我去看二寶,沒顧得上紫寶在幹什麼?
於是就發生了開頭的一幕。
看到女兒發脾氣,我腦海中就想起了書中的這些觀點:
我的教育原則當中,有一條就是絕對不衝著孩子發脾氣,不管我多麼多麼生氣,我都不要衝著孩子發脾氣,因為我堅信除了發脾氣一定有更好的教育對待方式。
我們衝著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正在生動地向孩子演示如何發脾氣。 我們可以表達生氣,但並不等於發脾氣。你們要關心自己的情緒狀況。遇到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要採用懸擱先定立場。
其實女兒的發脾氣主要是來自於長期帶孩子的疲憊、煩躁,而並非僅僅是紫寶昨天的調皮。(當然她也的確很調皮)
我什麼話都沒有說,也沒有去安撫女兒,只是跟紫寶說,快去跟媽媽說你錯了。
紫寶扭扭捏捏一會兒,就連說:“媽媽你錯了,媽媽你錯了。”他她還沒太懂把人稱轉換過來。
“紫寶,你要跟媽媽說紫寶錯了。”這次她聽懂了,跑到媽媽那兒去跟媽媽說“媽媽,紫寶錯了,紫寶錯了。”聽了女兒氣也消了,終於把紫寶抱在了身上。
一件小的風波就這樣平息了。
晚上紫寶特別乖,入睡以後我看著她的小臉,我心裡就在想,她為什麼會那麼調皮呢?因為她無聊吧。
當下我的心裡就在決定:紫寶回家以後我儘量不看手機,儘量陪著她看看書,講講故事,畫畫,或者散步。
有人陪伴她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那麼她調皮的機會也就少了,同時也讓女兒情緒能平復一下,這樣的話對孩子發脾氣的機會也就少了。
所以我覺得最好的養育是好好和孩子說話,最好的養育也是陪伴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所有的事情是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