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周醫生:你是怎麼迴應孩子的?

媽媽:我就說,你不上學怎麼辦呢?現在不學習……

周醫生:嗯,孩子當時可能確實情緒積壓到了一定程度,她當時很需要一個出口,比較好一點的迴應方式,可能是去讓她把她的情緒多講一講,就像我有時候也會抱怨,上班好累啊,我不想上班,難道我真的準備不上班了嗎?並不是的,我只是單純地想吐吐槽,求個安慰。孩子很多時候也是這樣的。當她這麼說的時候,比較好的迴應方式可能是,去聽到她這句話背後的情感需要:“你在學校一定很不容易吧,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困難?似乎你已經試了各種努力還是感覺精疲力竭,所以你很想讓自己休息一下?……”

孩子聽完周醫生的迴應就笑了,她說,“我很希望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媽媽能這樣跟我溝通。”

周曉璇醫生和李澤華等多位心理治療師會常常遇到家長這樣的困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到底應該怎樣去迴應和安撫孩子。

“整體的原則是不要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去堵,而是要讓孩子的情緒能夠多展開來講一些,試著去疏通。”周醫生說,“你可以試著去體會,當你去安慰孩子說一些話的時候,你是把情緒往裡摁的——沒事的,別想那麼多,有啥好擔心的,都會好的,你很棒的……或者講一些大道理——類似於這樣一些話,看起來是安慰,實際上是對孩子情緒的拒絕。當這樣的話說多了之後,你會發現孩子漸漸向你關閉了心門,再也不願意和你去講自己的感受了。”

兒少心理科主任馬靜博士也認為,目前家長對於孩子的一些看上去似乎是“極端”的想法,第一反應容易感到非常焦慮,常常用勸說,甚至責罵的方式試圖讓孩子內心發生改變,而真正有幫助的部分是,去聽到孩子的感受,幫助他們展開來多講一些,做一個好的傾聽者,看到孩子有一個表達的時候,家長先不要著急去做決定(比如說上學還是不上學),而是先要去了解他這個想法是怎麼發生的,在這個過程中他有什麼感受和體會,這樣才是對孩子真正有幫助的。

當我們能夠去多聽到孩子的一些感受的時候,他內心的負擔就會減輕一些,也就更能夠輕裝上陣,繼續去面對他成長所必須經歷的困難。在臨床工作中,被治療的孩子們,也常常反饋,能夠得到家長耐心地傾聽和理解,能夠允許自己的想法得到表達之後,之前感覺非常沮喪的感受和想放棄的心態也更容易改變。

供稿:兒少心理科 楊醉文 李澤華

2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當月經推遲,真正的早孕反應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