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在實驗中,首先讓母親和孩子互動,不管孩子做出什麼,媽媽都給予積極的迴應,孩子非常開心。
然後讓母親再換成沒有表情的臉,不管孩子做什麼,母親一直都面無表情,不給予迴應。
首先,媽媽和孩子正常的互動,孩子非常開心。
在媽媽變換表情之後,孩子很快發現了不對勁,孩子開始想方設法吸引媽媽的注意力。
孩子繼續嘗試,但媽媽仍然不為所動。
孩子感到巨大的壓力,情緒開始崩潰,大哭了起來。
我們看到的也許只是嬰兒表面情緒的變化。
但實驗的結果證明:在母親對孩子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裡,孩子不僅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也隨著增加。
如果一直這樣持續下去,孩子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甚至有可能死亡。
01
韓國一個節目同樣做了一個實驗。
在“視崖實驗”中,讓媽媽和寶寶分別在玻璃板的兩邊邊。
把孩子放在玻璃板鋪著方格布的一側,看上去如同在平面一樣。
另一側的方格布則佈置在離玻璃板一米多深處,造成一種視覺差,讓寶寶透過玻璃時看到一個類似懸崖的高度。孩子要想爬到媽媽身邊去,則必須爬過這個透明玻璃板(懸崖)。
實驗分為兩次,第一次是讓媽媽們面無表情地站在對面,看孩子是否會爬過“懸崖”。
當孩子在爬向面無表情的媽媽時,孩子一直在“懸崖”邊上徘徊,最終還是沒能越過“懸崖”爬了回去。
果不其然,另一個孩子也做了同樣的表現,依然是原路返回。
第二次,媽媽們不再面無表情,而是對著孩子微笑和鼓勵,這一次,孩子果斷地越過“懸崖”爬向了自己的媽媽。
實驗同樣表明,如果你給孩子更多積極的反饋,孩子也會用積極的行動迴應你。
02
想起之前的一個探討子女與父母關係的綜藝節目《旋風孝子》。
節目中陳喬恩與自己的母親卻顯得關係僵硬,即便是坐在一起或是一起出去,基本都沒什麼話聊,整一個就是大寫的尷尬。
問及原因,是因為自己小時候對媽媽有不好的回憶。
就連在現場錄製節目時,還會突然回頭看看媽媽是不是不在。
在孩子需要我們的一個微笑、一個擁抱的時候,你報以冷漠與無視。
這一切都會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裡,你以為孩子長大後都不記得了,但即使有光的出現,卻總還是伴隨著陰影。
03
很多人認為,小嬰兒不會進行社交,對一個嬰兒說話還是微笑都無關緊要。
但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說:即便是很小的孩子,對錶情、周圍世界的反饋也會很敏感。
當孩子每次哭鬧(需求)都得不到有效的迴應,長期如此給孩子帶來的只有失望。
當有一天孩子不再透過哭鬧來表達需求時,或許不是孩子懂事了,只是孩子失望透了而已。
也許“放下工作養不了孩子,工作起來陪不了孩子”是很多家庭的現實寫照。
但相比物質上的豐厚,孩子更在意的是一個有溫度的擁抱與微笑。
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對待孩子,用更積極的方式和態度去迴應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肯定、鼓勵與支援,都將讓孩子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