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似乎說得更多的話就是,不要做什麼。就比如說父母會告訴孩子,不要玩手機,不要啃指甲,不要在課堂上和別人說話。這種教育方式其實也叫反面教育,父母說的話都是反面的教材。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聽不懂父母的教導,更多的原因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很差。父母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當然知道,但是卻不一定能做到,這就是教育和實踐的差距。你別這麼做的教育方式,看似在管理孩子,其實在摧毀孩子的自控力。
一、白熊實驗白熊實驗是由國外的一個作家發起的,針對的物件就是列夫托爾斯泰。他的哥哥告訴托爾斯泰在房間裡待著,不要想白熊。沒想到托爾斯泰滿腦子都是白熊,在想著怎麼才能忘記白熊而煩惱。這就是反面教育,你越不想想起什麼,就越難忘記什麼。
斯坦福大學的一個教授對這種現象進行了一下解釋,他先是透過核磁共振觀察大腦的現象,當參與實驗的人在壓抑自己內心的恐慌的時候,大腦中的應激反應反而會更加的活躍,這是因為大腦中系統在進行指令。
大腦中一個一個系統是在尋找指令,另一個系統是在執行指令。就比如說要完成不做的這個指令之前,大腦就需要先找到這個目標,然後再執行這個目標。不要玩手機的指定就是,大腦中先顯示手機這個目標,然後再執行不要玩手機的指令。
所以就會出現越害怕失眠,就越睡不著的情況。或是越是想減肥,就吃得越多的情況。這種就是因為大腦中在執行指令的時候出現的反覆強調的情況,這也是強烈建議家長不要進行反面教育的原因。這種做法其實是在摧毀孩子的自控力,家長要注意了。
二、正面教育,幫助孩子掌握自控力鼓勵孩子父母總是在說孩子不要做什麼這種反面教育,其實是在摧毀孩子的自控力,反而讓孩子對這種做法更加深印象了。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應該多說一些你應該做什麼這樣的話,告訴孩子你應該寫作業了,或是你應該好好吃飯了。
適當地讚美孩子也是一種正面教育,在孩子能夠按照計劃或是指令完成某個任務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對孩子進行鼓勵。這樣可以讓孩子感到愉快,下次的配合度也會更高一點,這樣也會讓孩子慢慢地有自己的自控力。
找到孩子的興趣我們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孩子肯定更願意主動去做。孩子更喜歡遊戲,所以會沉迷其中。孩子不喜歡寫作業,所以總是產生抗拒的心理。想要孩子有自己自控力,先找到孩子的興趣,慢慢地把興趣發展成習慣。
幫助孩子建立計劃表孩子的計劃表父母不應該強制建立,應該和孩子一起建立,這是一個商量的過程。孩子應該知道自己的計劃,在執行的時候孩子的抗拒不會那麼強,所以關於給孩子的計劃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
父母也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的空間,父母不要強制性地壓迫孩子做什麼事情。可以告訴孩子做完作業之後就可以玩多久的玩具,或是可以看多久的電視劇。這樣的時間安排上相對自由一點,可以讓孩子對這些計劃感興趣。
個人觀點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應該多進行一些正面上的教育,有些時候反面上的教育並不能起到一個很好的警示作用,反而是一種摧毀孩子自控力的效果。所以父母要對孩子多進行正面教育,鼓勵孩子掌控自控力。
每個人對自控力的掌握程度不一樣,孩子的成就就不一樣。當一個人的自控力越強的時候孩子的成就就越大,尤其是在上大學之後會更加的明顯,上大學以後身邊沒有父母和教師進行監督全靠自覺,這個時候就看孩子的自控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