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早上,不用上學,孩子們都睡得香甜,我悄悄地起床,沒有打擾他們,去準備早餐。
我們夫妻倆吃完早飯,孩子們才睡到自然醒,待他們穿上衣服,洗漱好,我才又把他們的早餐重新上桌。
兩個大人,盯著兩個孩子,看著他們一口口地把食物吃到嘴裡,滿心歡喜,比自己吃還要滿足。
小寶有些餓了,迎著父母寵溺的目光,玉米啃得狼吞虎嚥,一邊啃一邊說:“今天的玉米真甜啊。”
姐姐吃得快一些,稍稍飽了之後,便開始邊吃邊跟我們聊天,跟我們分享讀到的關於米小圈的趣事。
我們都被姐姐吸引,開始和姐姐互動,三個人有說有笑。
弟弟卻突然把玉米往桌子上一扔:“哼,這個玉米一點都不甜!”並且要求換一個甜玉米。
可是當時家裡已經沒有玉米了,而且即便有,甜與不甜的標準,也在他不在我。
直男老爸摸不著頭腦:“剛才還甜著呢,怎麼這會兒就不甜了?”
我很快get到小傢伙的情緒,這哪裡是玉米不甜了啊,分明吃的是同一根玉米,沒道理一會甜、一會不甜,只不過是因為爸爸媽媽的目光,從他身上,轉移到了姐姐身上,他感受到了冷落和失落,心裡才會覺得玉米不甜了。
於是我開始轉移話題,將大家的目光轉移到小寶身上,小寶的情緒也慢慢得到緩解,雖然還有不悅,但早餐算是順利吃完了。
1.是滿足孩子,還是堅持原則?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類似的事情時有發生。
比如孩子不喜歡吃蔬菜,每次要求他吃,都會哭鬧。但是蔬菜對身體好,不吃肯定不行。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
是滿足孩子,讓他停止哭鬧;還是堅持原則,讓他吃下蔬菜?
都不是!
在和孩子有衝突的時候,我們不要陷入“滿足孩子”or“堅持原則”的衝突之中。
我們要做的,是識別並認可孩子的情緒,但這並不等於,我們就要無原則地,去滿足孩子的要求。
2.識別並認可孩子的情緒小時候,我們看到喜歡的玩具,要求父母買的時候,往往會得到一頓胖揍。
於是,我們開始給孩子講道理:
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了,你已經有了一個玩具大哥大,就不需要再買一個同樣的平板手機了,它們的鈴聲甚至都是一模一樣的,只是樣子稍微有些差別;你有什麼好哭的,哭是沒有用的,哭就能解決問題嗎……
但結果,往往還是不盡如人意,孩子依然在那裡鬼哭狼嚎。
事實上,我們光顧著講道理,卻忽略了孩子的情緒,甚至拒絕了孩子的情緒,連他們哭泣的權利都要剝奪。
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又陷入了另一個誤區:承認孩子的情緒,就要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
但事實上,它們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甚至,承認孩子的情緒,比滿足孩子的要求,更重要。
3.不必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我們首先需要識別孩子的情緒,並在此基礎上,認可孩子的情緒。
這樣做,有諸多優勢:
①孩子感知到自己的情緒,是可以被父母理解和接納的,更有安全感;
②孩子可以接受不同,區別自己的內心意圖,是和別人有所不同的;
比如,孩子說玉米不甜了,我當時的第一個舉動,是走過去把他抱在懷裡,並且把他的失落說了出來,讓他自己和身邊的人,都意識到不是玉米不甜了,而是情緒出了問題,爸爸和姐姐意識到之後,也很快地調整姿態,對他投以關注。
處理完情緒,再來處理事情。
玉米不甜了,但是已經沒有別的玉米了,你可以選擇喝粥,或者吃點餅。
最後,在我們的共同協商之下,姐姐給他的玉米上,灑了點白糖,事情順利解決,小傢伙也開心地吃完了早飯。
小寶今年3歲,正是脾氣性格的形成時期,因為有個敏感的媽媽,又有一個脾氣暴躁的爸爸,而他則“完美”地繼承了這些缺點,我們都特別有意識地,教他識別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好在,小傢伙雖然經常在生氣的邊緣遊走,但平復得也特別快。
最後,感嘆一句,養孩子,就如通關打怪,太難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