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受到疫情的影響,不少中小學校調整了寒假時間,孩子們也陸續進入了放假的節奏。在這個假期裡,人們外出的機會變少了,這也意味著,家長和孩子在一起相處的時間會大大增加。

那麼在這段特殊的時光裡,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和諧相處,加深與孩子的情感聯結,避免親子關係翻車或崩塌呢?

今天我們就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出發,根據最新的大腦研究向各位提出一些建立親子關係的見解。

與孩子建立親密的情感聯絡是與良好互動的基礎。

有研究表明,如果人們能夠在互動中同步自己的行為和身體反應,就能更好地與他人建立親密聯絡。

幸運的是,人類天生就有一種與他人同步的傾向,例如自動模仿他人的行為——在看見別人大笑或是打哈欠時會不自覺地跟著微笑或是打上一個哈欠,或是表現在眼神和觸控等複雜的行為模式上面。此外,人們還會透過調整心跳和荷爾蒙分泌(如皮質醇、催產素)來讓自己的生理狀況與他人保持同步

我們可以把與他人互動時的同步行為看作是與舞伴跳一支「交際舞」。這種與他人「共舞」的過程被稱為生物行為同步性,有助於瞭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建立更緊密的相互聯絡。

在童年時期,與他人保持同步對於孩子的社交、情感和認知等能力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大腦同步性研究

那麼,如何增強與孩子的大腦同步性呢?

為了探索人們在互動時的大腦同步性,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NIRS)的「超掃描」技術,讓參與實驗的人們佩戴與光學感測器相連的帽子完成各種互動任務,進而測量其大腦活動情況然後加以分析比較。

人們在互動的過程中,如果同一大腦區域的資料在大致相同的時間內發生相同的增加或降低趨勢時,同步性就產生了。

研究發現,成年人在互動的過程中,大腦活動會趨於同步。與朋友或陌生人互動相比,戀人之間的同步性更高。

那麼父母和孩子之間呢?

研究發現,當父母雙方都與孩子互動時,尤其是一起玩耍或解決難題,他們大腦之間的同步性會增加。很明顯,父母和孩子的大腦同步性越強,可以解決的問題就越多。

因此,父母與孩子進行互動活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加強親子紐帶的方法,無論是共同玩耍、學習、還是簡單的交談,都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其社交、情感和認知技能。

爸爸媽媽對孩子大腦同步性影響的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比起與陌生人互動,孩子在與父母互動時的大腦同步性更強。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深入觀察和研究親子關係質量與父母孩子大腦同步性之間的聯絡,得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結論——爸爸和媽媽在親子互動中對孩子的大腦同步性影響有所不同。

當媽媽與孩子共同解決問題或是交談時,如果能夠更多地與孩子進行有來有回的互動或是輪換對話,他們大腦的同步性會增強。如果互動並不是由媽媽主導,孩子是主動參與到任務中,或是被給予更多自主權時,情況也是一樣,他們大腦的同步性也會增強。

而當媽媽表示自己在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感到壓力時,他們大腦的同步性會減弱。這種情況下,短暫的休息或者放鬆一下可能對媽媽和孩子都有好處。

可是,當爸爸與孩子的互動時,研究人員並沒有發現他們大腦的同步性與交替性的輪換對話、孩子的自主性或爸爸的壓力之間存在任何聯絡。

研究人員在爸爸組發現,那些重視與孩子的互動經歷,並且認為育兒過程對孩子和自己都很有價值的爸爸,在與孩子互動時,他們大腦的同步性會高於其他組。

這表明,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的大腦同步性可能是透過不同方式來實現的。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媽媽與孩子的互動更具節奏感和結構性,而爸爸與孩子的互動可能充滿不確定性,變數更大。這種差異讓孩子有機會接受到不同型別的互動,對他們社交能力的發展其實是一件好事。

這裡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爸爸們對自己角色的看法會在互動中對孩子大腦的同步性帶來影響

爸爸們應該意識到自己在親子互動與育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的時間用在陪伴孩子的成長上面,在享受親子時光的同時幫助孩子更全面地發展。

參考資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neuroscience-bonding-17586/

11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早教對寶寶來說意味著什麼?看看Ta們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