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不清是小學還是中學時期,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懶人吃餅的故事。媽媽出門有事,擔心孩子餓著。左思右想,有了一個好辦法,她給孩子烙了一個圓形的大餅,中間掏個洞剛好可以掛在脖子上。這個餅很大,足夠吃上一個星期的。這下媽媽放心地出門辦事了。
幾天後,媽媽回到家開啟門一看,懶兒子躺在床上,一動不動,早已斷氣。再看脖子上的大餅,除了嘴巴夠得著的地方缺了幾口,其他地方原封不動。懶到這個地步,現成的餅,轉動一下都不情願。
這個故事也許是老師家長編出來教育孩子的,可現實中真有這麼懶的人嗎?接下來講一個真實的事。
1986年,一對父母老來得子,非常疼愛這個兒子,給它取名為楊鎖,也許是想將兒子鎖在身邊一輩子。父母對楊鎖十分寵愛,為了把最好的給兒子拼盡全力,穿衣吃飯什麼都不讓兒子動手做。八歲時,出門還要父母揹著。
到了上學的年紀,可他生活自理能力太差,適應不了學校的集體生活,只好退學。就這樣,他繼續在家裡被父母寵愛著像菩薩一樣被供養著,直到成年。後來,父親得了重病去世,母親一人要忙地裡的活,還要管他吃喝拉撒,已經力不從心。想讓他幫忙做點事,可他已經懶到骨子裡,哪裡會做事。不僅如此還對母親百般挑剔,一言不合就惡語相向甚至動手打人。沒幾年母親也去世了。
之後,他靠著變賣家裡的傢俱生活。傢俱賣完之後,就在大街上流浪當起了乞丐。就算是乞討也不願意多動一步,每天就躺著睡覺,餓了就撿點爛水果剩菜吃,吃完又繼續睡覺,穿著撿來的衣服渾身髒兮兮的。村裡的好心人給他送來的菜和肉放壞,也沒見動一下。天氣越來越冷,善良的鄰居買了棉被去看他,結果一進門兒就看到,一個人蜷縮在角落裡一動不動。楊鎖已經在飢寒交迫中去世,那年他才23歲。
父母去世前給楊鎖留下了田地房屋,有手有腳四肢健全怎麼會被活活餓死。父母從小的溺愛和縱容,讓23歲的楊鎖像個巨嬰,一個正常人硬是被寵成了廢物。這個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後來被拍成了電影,希望這個故事可以給育兒路上的你一點啟發。
想起電視劇《知否》裡高頻出現的那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出自《觸龍說趙太后》,是《戰國策》名篇。講的是趙國被秦國攻打,齊國答應出手相救,但條件是要趙太后的兒子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趙太后愛子深切,哪裡肯答應,這時左師觸龍與趙太后講述瞭如果趙國出現危機,那麼長安君就性命不保,最終說服了趙太后,趙國得以解除危機。
《知否》劇照
父母都是愛子女的,可這愛卻各不相同,就像登山一樣在不同的層次和高度,有的停在山腳下,有的在半山腰繼續向上攀登,有的則登上頂峰看得更高更遠。只關注孩子是否吃飽穿暖,物質第一也是唯一。這樣沒有錯,可這只是養卻沒有育,故事中的楊鎖父母就是這樣,可悲。更多的父母除了衣食住行,還會重視教育,特別看中孩子的成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把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和目標強加在孩子身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油瓶倒了都不扶的孩子很常見,只要他在學習,其他的都可以不管,父母也預設。而第三類父母,才是我的追求,注重愛的教育和陪伴。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成績的好壞先暫時不關注,能擁有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三觀,將來才不會走偏。而一個懶人無法擁有良好的品格。
所以,不要以愛之名行有害之事。著名的畫家達·芬奇說過,“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願我們做父母的不僅自己勤勞,也要教會孩子擁有勤勞的品質,擁有幸福的能力。
你的孩子在家會主動做家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