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兒子:“爸爸,我寫完作業了,可以玩遊戲了嗎?”

爸爸:“作業檢查過了嗎?給我看看。”

兒子把作業遞給爸爸。

爸爸看了1分鐘之後,臉色一變,衝著兒子喊道:“你給我過來!這個字說過你多少遍了,怎麼就是寫不對,你看看,是不是又寫錯了。去,現在、立刻、馬上給我寫10遍。”......

看到上面這一幕,或許你並不會覺得陌生。在我們身邊,如果孩子犯錯了,絕大多數的家長也都會採取以下的方法來進行應對:

一是馬上糾正孩子的錯誤,生怕錯誤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

二是嚴厲地批評孩子,甚至會採取懲罰的措施;

三是更加嚴格的監管,想要杜絕孩子犯錯。

可是仔細想一想,這樣做對嗎?這樣做有效嗎?這樣做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嗎?

心理學家Mane Kapur對此給出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解釋。

Mane Kapur是世界頂尖研究性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教授,同時也是該學院“學習科學和高等教育”的研究專案主席。早在2006年,Mane Kapur教授就提出了“有效失敗”理論。

這個理論把成功分為有效成功(productive success)和無效成功(unproductive success),把失敗分成有效失敗(productive failure)和無效失敗(unproductive failure)。而Mane Kapur教授把重點放在了“有效失敗”上,目的是希望大家可以看到有效失敗在學習中所佔據的重要作用。

讓我們來舉個例子,比如:愛迪生為了找到適合電燈的耐熱高溫材料,先後進行了1600多次的實驗,最後才決定用炭絲來做為燈絲。在尋找適合燈絲材料的過程中,愛迪生所經歷的失敗就是有效失敗,它為後來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再比如:老師給學生布置了自己動手製作手抄報的作業,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副關於“年文化”的手抄報。有的學生上網找到了一份已經設計好的模板,照貓畫虎地直接照搬照抄了過來。老師一看,很好,給了很高的分數。但是我們要知道,這雖然屬於成功,但是屬於無效成功。面對同樣的題目,還有一部分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動手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並且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一份手抄報。這份手抄報在顏色搭配和版型設計上犯了一些錯誤,讓手抄報看上去很幼稚,不倫不類,所以老師給了很低的分數。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孩子在製作手抄報的過程中,知道如何收集資料,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收穫了更多的思考,所以雖然分數很低,但是卻屬於“有效失敗”。

兒子的畫

作為家長,我們並沒有現成的“好家長使用說明書”和“好家長使用手冊”,只有透過自己的不斷學習來讓自己變得更好一點。而在現實生活中,雖然看上去是孩子在犯錯,但犯錯所考驗的物件往往是家長。如果家長只圖一時之快,簡單粗暴地批評孩子,那結果往往就是激化親子矛盾,引起親子戰火。最終,孩子不僅不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所犯的錯誤,更不能從錯誤中學習有效的成分,實現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逆襲。

為了幫助孩子應對所犯的錯誤,從失敗走向成功,好家長到底該怎麼做呢?

第一,要冷靜理智的看待孩子所犯的錯誤,和孩子一起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起發現錯誤中的“有效點在哪裡”“無效點在哪裡”。進而肯定失敗當中的“有效失敗”,讓孩子不再害怕失敗。

第二,接納孩子的錯誤。和孩子一起坐下來,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鼓勵孩子自己提出改進的對策,設計下一步的行動方案,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下面我來舉一個發生在我兒子身上的例子:

學校要開運動會,鼓勵學生們積極報名參加各種運動專案。兒子非常想參加1000米長跑,於是就報名了,但是在預算賽中卻被無情地淘汰了。兒子非常沮喪,回到家向我們訴說。這個時候,我就就想到了“有效失敗”理論,於是我對兒子說:“你能積極報名參加比賽,這讓媽媽非常感動。媽媽小時候,體育不好,連報名的勇氣都沒有。媽媽覺得,你的勇氣非常值得媽媽學習。這一次你雖然被淘汰了,但是我認為主要是咱們準備工作做得不夠好。你認真想一想,你報名之後都沒有練習就參加預選賽了吧?如果你能提前準備,是不是跑的時候就不會那麼費力呢?你要是願意,以後媽媽每天和你一起跑步吧。這樣明年的比賽你一定可以被選上。兒子高興地同意了。

其實,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家長們自我成長的過程。當家長使用“有效失敗”理論去幫助孩子正確地面對失敗的時候,也是在提醒自己該如何正確地面對失敗。這個過程或許比簡單粗暴的“批評”、“懲罰”要複雜一些,但是從長遠來看,更有助於孩子的成長。而和孩子一起成長,更是一件充滿快樂的事情。

10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身為父母:如果你過得不幸福,建議你離孩子遠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