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你們都帶娃去哪裡玩了呀?疫情期間出不了遠門,我覺得帶娃去動物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沒有哪個娃會不喜歡小動物吧?
遊戲群裡也有媽媽問“如何帶孩子逛動物園”,小遊做了些功課,下面分年齡段給大家提供攻略。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認知水平不同,逛動物園的玩法也就不一樣。
什麼樣的動物園是好的動物園
我們先統一兩個共識:
第一,好的動物園不是隻去一次的地方,可以反覆去。動物園是一個培養孩子觀察力和進行自然教育的好地方。
第1遍可以走馬觀花,按遊覽線路走一遍園區,瞭解裡面都有哪些些動物。 第2遍之後就可以好好觀察你喜歡的動物和展區,多觀察動物的自然行為。第二,家長要懂得判斷,什麼樣的動物園是好的動物園。
差的動物園各有各的爛,但整體來說:
①動物福利差的動物園是差的。把動物關在一個小小的籠子裡,活動區域小,衛生環境差,動物在園子裡眼神呆滯,焦躁不安的,是差的動物園。
②能隨意投餵的動物園是差的,投餵動物不僅影響動物的自然行為,不合適的食物還可能傷害到動物。
③不注重自然教育的動物園是差的。動物園絕不僅僅是展示足夠多動物的地方,它還承擔了保護珍稀物種、科學研究和開展公共自然教育的功能。小到動物科普牌、展板的設計,大到丰容設計,能把自然教育做好的動物園才是值得帶孩子去的動物園。
④ 有馬戲表演的動物園是差的。現代馬戲大多是用暴力手段馴服和訓練動物去完成某個動作,這對動物是極大的迫害。長隆野生動物園真是讓人又愛又狠,一方面它的飼養水平和自然教育做得蠻好,同時它又每年都強推馬戲表演,所以我會帶娃逛動物園,但從來不會帶孩子去看它的馬戲表演。
逛動物園主要看什麼?
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作者花蝕,是中國動物學會會員,狂熱的動物園愛好者,走遍世界各地的動物園,透過對大量動物園的實地探訪和設計拆分,告訴大家優秀的動物園為什麼優秀,進而告訴大家參觀動物園的方法。看完會顛覆你對動物園的認知,發現逛動物園其實是項技術活,是件費腦的正經事!
逛動物園主要看什麼?只是單純看動物這麼簡單嗎?其實不是,我們更主要是引導孩子觀察動物的自然行為。
一個動物園裡的動物養得好不好,就是看它們在這裡能不能展示在自然界該呈現的狀態。
很多動物的自然行為在動物園的丰容設計下得到很好的展示。
那丰容是什麼?丰容,enrichment,是動物園術語。指透過改變圈養環境等方法,讓動物的生活環境更貼近野生狀態,讓動物展示出更多自然行為,恢復其原有天性。
比如動物園裡的老虎區,有大大小小的池塘供老虎們玩水,有高低不一的木頭階梯供老虎們攀爬休憩。
比如把樹葉吊高讓羚羊去吃,如果只是完成任務一樣地把樹葉往地上一撒,我們就看不到大羚羊在自然狀態下的採食樣子了。
比如大象區,地面是細沙地,大象可以像在野外生活時一樣,捲起地上的沙土撒在自己身上,用長鼻子從水池裡吸水,互相噴水。給大象的食物也是放在高處的,模模擬實世界大象取食的方法。
花蝕老師講過一件發生在西寧野生動物園的趣事。
一日,飼養員發現熊不見了,大驚失色!
找了一圈才發現,熊在離熊舍不遠的地方挖了一個大洞住進去。
熊天性喜歡刨洞,到了動物園還是想辦法搭建了“違章建築”。
動物園不得不拆除違章建築,但這個熊洞,竟然拉了三卡車土才填上……
此外,西寧動物園的棕熊還會冬眠,這也是非常自然的行為,很多動物園的棕熊受到各方面的干擾已經不會冬眠了,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如果你帶孩子去動物園,有幸發現熊在冬眠,請一定不要打擾吵醒它們。
還有一個北京動物園的例子。
圖片來自北京動物園資深飼養員楊毅老師的微博。
上圖獅子正在啃一匹斑馬,不過這是一隻假斑馬,而是是方的。但是獅子依然玩得很high。為什麼呢?
原來飼養員們用幾個盒子做了斑馬,在盒子裡面裝了一坨真正的斑馬糞。獅子聞到了食物的味道,於是就high了起來,玩得特別開心。這種形式叫氣味丰容。
各種丰容都做起來,動物會很開心,不知不覺的就有了自然的行為。我們去逛動物園的時候不妨仔細觀察觀察。
1-3歲把“名稱,圖片和真實的動物”對應起來
這個年齡段,家長都會給孩子看許多動物卡片和動物主題的繪本,孩子們看到的多是紙面上的動物。
3歲前是孩子對物像形成的重要階段,所以去動物園的重要任務是讓孩子把“名稱,圖片和真實的動物”對應起來。
這麼小的娃不用太強求灌輸科普知識。我們可以帶上娃常看的繪本或是閃卡去動物園,讓孩子拿著圖片去找動物。(我給大家收集了一些動物閃卡,可以打印出來用,放在文末的素材包裡了。)
找動物的同時,引導孩子聽聽動物的叫聲,觀察動物的動作,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讓孩子說出動物的名稱,並鼓勵他描述動物的具體樣子,包括外形、皮毛、動作等。
比如:長頸鹿的脖子是長長的,面板斑紋是怎樣的,吃樹葉還是吃別的什麼東西?在大象的區域停留,看它們用鼻子吸水和噴水。
4-6歲觀察動物自然行為,進行主題式探索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認知能力和語言水平都大有長進,可以引入更深的科普知識,以及引導孩子更細緻去觀察動物行為。
如果動物離得比較遠,或是在高處,記得帶上望遠鏡或長焦鏡頭,這樣遠處或小型動物也能看得真切。
去動物園時,要充分利用園區的公共資源,比如語言講解、知識手冊好科普課堂等等,這些都能幫助孩子漲知識。
長隆野生動物園有一本“野趣探索護照”,我覺得是個不錯的idea,針對第一次去這個動物園的孩子來說比較友好,指引孩子們去踩點打卡。
但是內容設計得比較粗線條,完全可以自己DIY一本內容更豐富的“動物護照”,遊戲化引導孩子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在第一次去某個動物園的時候,帶上這本小冊子能有效幫助孩子把園區的動物情況摸個大概。
“動物護照”我設定了幾個框架板塊,各位家長完全可以根據要逛的動物園做調整,把它們用A4紙打印出來,裝訂成冊。
封面是這樣:
先玩一下動物bingo遊戲:把看到的動物打上勾,再數一數這種動物有幾隻,寫上數量。
觀察動物的面板,毛色、紋路,把圖片打印出來裁剪成小卡片,讓孩子一一對應。
觀察動物的腳印,列印圖紙,沿著虛線裁切,讓孩子找一找,匹配正確的卡片
觀察小動物們都吃些什麼,把卡片剪下來,讓娃們去配對。
觀察每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外貌特徵,配合園區的知識展板和講解,尋找有突出特徵的動物,寫在下方的表格裡,比如:比你高的動物,冷血動物,綠色的動物,生活在樹上的動物都有哪些。
動物園這麼多動物,孩子能否把他們進行分類?比如找出單腳站立的動物,找出四種會飛的動物,找出九種食肉動物等等,填入下方表格裡。
經過上面一輪搜尋,我們基本對這個動物園的情況摸清後,第二次第三次再去逛的時候,就可以進行主題式的探索了。
主題式探索的方向非常多,可以橫向,也可以縱向。
橫向,比如可以專門探究一下非洲動物,非洲大陸的動物種類有哪些,非洲動物的共同特徵是什麼,生活在同一區域的動物如何和諧共生。
縱向,可以就某一種動物進行詳細觀察,這種動物的寶寶長什麼樣,長大了是什麼樣,胎生還是卵生,從外形特徵、聲音動作、飲食生活習性、家族關係、生活環境等全面探究。
進行主題探究讓孩子的觀察能力和認知水平都得到提升。如果不知道定什麼主題,完全可以藉助專業科普書籍的幫忙,用書裡的主題帶孩子一起去實地探索就好。
比如這套《不可思議的動物生活》就是一套很好科普書。
裡面有八本書,分8個主題,每一本都是獨立的話題,可以每次帶一本孩子感興趣的書去動物園,根據裡面提及的知識點去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做記錄。還要重點要推薦一個科普繪本作家:史蒂夫詹金斯,簡直是我的大愛,一生推,67歲的他創作了69本科普書,他總是能找到一些特殊的角度講動物。
《大象姐姐和小象弟弟》講的是21種動物手足相處的模式,有和諧互助也有激烈競爭。
《大熊貓為什麼長了黑眼圈》則是一本動物“臉”書,把25種動物的臉放大給你看。《大塊頭和小不點》等比例繪製了11對大小懸殊的動物,同樣是鳥,鴕鳥重達150千克,紅玉喉北蜂鳥重14克;同樣是蛇,非洲巖蟒長達9.7米,珊瑚蛇只有38釐米……它們的體型為什麼相差那麼多?
史蒂夫詹金斯就是有這樣的本事,用一個主題,把我們腦袋裡零碎的知識串起來,形成一幅關於動物世界的有邏輯的圖畫。帶孩子看過之後,再去現實的動物園裡對照觀察一下吧。
6歲以上
多參與實踐體驗活動
比如廣州動物園會組織“小小宣講員”活動,每期不同的動物主角,由專業老師給孩子們培訓,講解動物的專業知識,訓練孩子的口才,考核通過後孩子們可以在園區當講解志願者。
比如杭州動物園會組織“動物丰容小能手職業挑戰賽”,讓孩子們充當一次動物保育員,動手又動腦,設計丰容裝置,佈置動物們的家。
除了多參與實踐體驗活動以外,很多優秀的自然科學紀錄片也可以趁著假期刷起來。《地球脈動》《藍色星球》《王朝》、《生命的故事》、《獵捕》、《大象女王》……好多,數都數不過來。
在逛動物園的過程中思考觀察,透過繪本、紀錄片和實踐活動豐富我們的認知,逛動物園只是一個載體,一種學習渠道,我們帶孩子親近動物,最終是希望每個人都能愛護環境,保護動物,保護我們共有的地球生態。
今天的陪玩攻略就到這裡啦。祝大家寒假愉快,動物園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