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殊不知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有時候我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聽從前輩們指導,甚至按照科學教養的相關書籍來帶娃,卻還是眼睜睜的看著“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優秀。
跟同樣迷茫的朋友們聊了聊,發現我們還真是同病相憐,同樣的焦慮、同樣的愧疚。
“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就已經開始焦慮了。”
兒子小的時候就比較淘氣,一刻不停閒地折騰。上幼兒園的時候還好,上了小學以後,麻煩就來了。
他上課經常不聽講,不是玩東西、睡覺就是打擾別的同學聽課,老師請過幾次家長以後,更是直接找來了教務處主任來跟我溝通。
那次談話的中心意思是說,讓我帶孩子去看病,學校懷疑孩子有多動症。
我一聽就嚇壞了。
本來兒子活潑好動的事情,我並沒往心裡去。因為曾經聽婆婆唸叨過,丈夫小時候也是這樣的,我感覺孩子應該是遺傳了爸爸的基因,也許大點兒就好了。
不過老師說得言之鑿鑿、有憑有據,我也不敢不聽啊。到醫院又是檢查又是化驗,結果顯示孩子生理指數一切正常。
檢查結果沒問題,我重新把孩子送到了學校。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到了四年級的時候。孩子的學習成績變得很差,性格也有了很大改變。
不知道是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是他對老師有牴觸情緒,孩子的成績一直不好。隨著學級的提高,他的分數漸漸地開始拖班級的後腿,更加不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
發展到後來,凡是決定班級名次的考試,他都不被老師計入在內。這種情況,直到孩子自己提起,我才知道。
但是即便知道了我又能怎麼樣呢?
痛定思痛,我開始三天兩頭地給孩子請假,暗地裡聘請私教老師給孩子補習。
好不容易熬到初中,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來了,性格卻又開始變得內向起來。
如果說我以前擔心孩子的學業,後來我開始更加擔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作為家長,我很苦惱。我感覺自己已經盡了全力,既不想跟老師對抗、與學校糾纏,更不想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我只能寄希望於未來,盼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接觸到新的人和事物,漸漸淡忘這段不愉快的經歷。
如今孩子已經八年級了,我開始慢慢看到,孩子的學習成績漸漸保持在中等水平,臉上的笑容也變得多了起來。
“有時候我覺得很自責,說不定是我們耽誤了孩子。”
我和丈夫都是大學生,我的戶口在北京市西城區,丈夫的戶口在海淀區。孩子還在讀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就感受到來自周圍很多人的羨慕。
怎麼說呢?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北京,西城區是城市的中心,從小學到大學,優質校很多。海淀區就更不用說了,全國的名校都集中在那個區域。
那時候很多朋友都說,看你們倆口子的戶口所在區域真不錯,孩子在哪裡上學都有好資源。
話雖這麼說,但是我們私下打聽了,從長遠角度來比較,考取名牌大學的機率還是集中在海淀區,那裡的教學水平要更高一些。
於是,在孩子讀幼兒園中班的時候,我們搬回了海淀區的婆婆家生活。
三年以後,我徹底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原因是加入了社群裡面的媽媽群后,在群裡我看到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
作為家長,我覺得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還是比較上心的。結果卻發現,跟人家的孩子根本就沒法比。
我家的孩子剛剛會讀ABC的時候,同齡的孩子已經可以講英文小故事了。
雖說我們倆口子都是大學生,但不是名牌大學畢業的。群裡的父母除了清華、北大的高材生,海外學成歸來的也不少。
英文好的人都知道,無論學習哪種語言,語境都是最重要的。這就意味著,人家可以在日常交流中跟孩子講英文,而我們早年學的英文,早就還給老師了。
孩子上學以後,終於可以進行簡單的英文對話時,人家的孩子已經開始在考級GESE和PET。
看來拼父母我們是不行了,還能拼啥?那就只剩下錢了。
我們都是獨生子女,作為北京土著,父母各有一套房子,經歷拆遷後又購買了兩套房,一套我們婚後自己住著,另一套用來出租。
看起來條件是很不錯的。
但是你根本無法想象群裡的人怎麼都那麼有錢,哪怕戶口是外地的,人家也是購買學區房、年薪過百萬的業內優秀人士。
再看看自己,我們都在體制內工作,年薪加起來30萬左右。給孩子報的都是比較大眾的補習班,而人家孩子隨便一個興趣班的學期費用就得三四萬。
假期的時候我們會帶孩子出門旅遊,人家的孩子卻在家長的陪同下去國外遊學。
整整兩年多,我們在群裡都不敢發聲。
拼父母不行,拼錢也沒有。有一段時間,我們倆口子的狀態都很不好,本來覺得自己混得不錯,但是跟人家一比,還是差得太遠了。
甚至我們會擔心由於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有限,將來會耽誤孩子的前程。
最後,還是我媽一句話將我拉了回來。老太太說了,我就不明白了,你們倆口子跟自己較什麼勁呢?
照你們這個邏輯,那貧困山區的孩子從出生起,這一輩子就註定完了是嗎?
有什麼條件就給孩子什麼,處處跟人比,最後還不是自己難受。
想想我媽說得太有道理了。後來我退了群,把孩子的學籍轉到西城區以後,感覺思想壓力小多了。
就連孩子的笑容也多了起來,我們想明白了,與其讓孩子在“牛娃們”的環繞中自卑,不如和更多的孩子們一起努力,走自己的路。
誰說“雞娃”就不能成功。條條大路通羅馬,能夠活出自己人生的意義,比什麼都強。
“老師說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決定孩子的未來,我馬上就慫了。”
一開始我就錯誤地以為,孩子在小學階段比較重要,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她將受益終身。
所以我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對她日常習慣地培養上面。習慣養成了,毛病也不少。喜歡的科目學的不錯,不喜歡的就不愛學。
小學知識相對簡單一些,還能應付。上了初中,學科增加的同時,難度也增加了,孩子就開始學得有些吃力了。
道理講了一籮筐,孩子也知道努力配合。但學習成績依然進步得緩慢,這隻能說明,不是孩子一個人在努力,而是所有的孩子都在努力。
前幾天跟一個學霸的媽媽聊天,才知道人家根本就不管孩子,這個“不管”,具體是指從來不管孩子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家長只起一個配合輔助作用。
這我又糊塗了,難道是我管多了不成?
我在這裡對比一下兩個孩子的學習狀態:
先說人家娃,低年級的時候家長管理過孩子的學習,後來就不管了。包括各種考試前的複習,如果孩子不求助,家長都是不管的。
學習上的大小事情,需要家長配合的,孩子會主動說明。其它關於學習方面的各種繁雜事情,家長都不主動參與。
反觀我的孩子,學習需要盯著、催著,除了主動完成作業以外,關於複習、預習的其它學習任務,都是我跟她共同進行。她自己是沒有這個自覺性的。
牽扯到與學習相關的繁雜事情,孩子有時間就自己完成,沒時間我就幫她來完成。
這麼一比較,看起來差距並不大。那為什麼朋友的孩子更為優秀呢?
看來問題還是出在父母身上。
朋友夫妻二人,都出身於部隊家庭。他們的生活自理性非常強,從飲食起居到業務上的再深造,都是各自獨立完成的。
不僅如此,他們常年如一日地堅持著良好的習慣。
具體說來,一家人四季都有固定的作息時間、健身時間、學習時間,風雨不改。
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夫妻已經完敗。
我們的日子過得比較隨性,主要是以孩子學習為重,形成了以孩子為中心的生活模式。
在所有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上,都不能做到持久不變。忽緊忽松,視具體情況而定。
個人工作方面,我們已經停止了再深造,處於“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工作狀態。
如果說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那我們這面鏡子顯然是有汙漬的,想起來就擦擦,忙起來就忘了。
這麼說來,父母自身都做不到的事情,如何讓孩子堅持,這也太沒有說服力了。
看來,我們也需要適當進行自我管理,讓孩子可以在我們身上看到堅持的意義。
話說到這裡,我想起以前相識的一位姐姐講過,她與小學同學多年未見,偶遇後去人家家裡做客的經歷。
人家兩口子講話輕言慢語,飯前聊新聞,飯後看新聞,家務輪流做,然後關上電視,孩子忙學習,家長忙業務,屋裡一片寧靜。
人家的生活習慣也是早睡早起,非常有規律。
姐姐一家的生活習慣沒有規律,一進家門就開啟電視機,直到螢幕上出現一片雪花。晚上姐姐追劇,姐夫招呼朋友在家喝口小酒。
可想而知,姐姐的孩子最後頂替退休父親的工作,子承父業進入服務行業。而姐姐同學的孩子最後出國留學,一直學到博士後。
姐姐當時就感嘆說,是我們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是我們耽誤了孩子。
由此可見,孩子的教育源於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教育,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
有了這面鏡子,父母也有了改變和提高自己的機會。同時,父母的改變還會使孩子發生變化,教育就這樣在無形中產生了效果。
“種善因,得善果”,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養育出什麼樣的孩子。也許,當我們的熱情引燃孩子本身的生命熱情,這時候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共同成長。
謹以此文,與同樣迷茫的父母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