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已是夜裡十點多鐘,手機忽然鈴聲大作。
我點開一看,是朋友打來的。
剛接通,朋友的聲音帶著喘息:“快快快,快出來幫我找孩子,我的孩子出走了!”
“孩子出走了?”我心中一驚:已近深夜,孩子會去哪兒?
來不及細問,我匆匆穿上衣服出去,到孩子可能去的地方幫忙尋找。
所幸十二點多的時候,孩子終於被找到。
一場虛驚以後,朋友心有餘悸對我說:“以後再也不敢對他喊這樣的話了,真的不敢了……”
“你向孩子喊什麼?”我疑惑地看著朋友。
朋友說:“他總拖拖拉拉,直到十點作業還沒完成,我一著急就罵他。他跟我頂嘴,後來不知怎麼,我一生氣就朝他喊:‘你出去!我沒你這樣的兒子!’他竟然就真的出去!以前我也曾經這樣喊過,他都沒敢吱聲……”
“孩子大了!”我嘆了一口氣說:“孩子越是長大,你越要注意自己說的話,以及說話的口氣,要不後悔莫及!”
生活中其實類似的情況很多。我另外一個朋友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很悲劇。
她們有一次母女爭吵,對峙中女兒爬上陽臺的圍牆,對著母親威脅說:“你再逼我,我就跳下去!”母親不以為然,以嘲諷的口氣說:“你有膽量跳呀!跳死算了,如此不思進取,長大也是人渣,有什麼用?”女兒一聽,一轉身跳了下去。
幸好只是二樓,還有旁邊大樹伸出的樹梢稍稍擋了一下,女兒跳下的衝力不是很大,只是骨折,沒有危及生命。不過她不管不顧的真實一跳,把她母親嚇得魂飛魄散,她再也不敢對女兒發狠話了。
只是後續很不好,女兒看到自己不理性的舉動換來母親的害怕和擔心,更加跟母親對著幹,肆意妄為。如今她們母女關係不僅很僵,而且女兒渾身都是問題,家庭教育無從實施、幾乎失效。
02家長衝動之下喊出的話,常常缺乏理性,一旦沒把孩子嚇住,只有兩種結局。
一種是孩子賭氣按父母說的話做了,比如“滾,我們沒你這樣的孩子!”孩子真走了;比如“你去死,死了家裡清靜!”孩子真走上絕路。一句衝動的話,可能造成一生的痛。
另一種是孩子看穿你。父母發狠的話,其實猶如打自己的嘴巴。比如“你不寫完,就不要吃飯!”孩子就真不寫,最後父母還得央求孩子吃;比如“你不好好讀書,就別讀了!”孩子真的呆在家裡,結果父母還得苦口婆心去做孩子的工作,讓孩子出去讀書。衝動之下說出的沒有理性的話,傷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父母本身。
電視《金牌調解》節目,曾經有一位父親因為衝動之下,在一個雨夜朝孩子叫喊:“你滾!”驅逐了孩子。最後孩子雖然回家了,但從此不跟父親打照面,更不會叫父親。只要父親在家,孩子就一直將自己關在小房間裡。儘管父親後來透過微信,以及站在門外說了很多道歉的話,都無濟於事,家庭生活徹底亂了,最後還影響到夫妻關係,不得已求助於《金牌調解》節目。
人生在世,在社會上不能衝動任性,這個道理幾乎所有成年人都懂。但在家裡,在教育孩子上,或許因為傳統的家長觀念作祟,面對弱小的孩子,有些家長總是不由自主任性衝動,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事。
別以為孩子小,怎麼說怎麼做都沒問題,無理性的沒效果的類似於垃圾的話說多了,說重了,或者壓垮孩子,或者壓得自己再也理直氣壯不起來。
記得孩子小時候,為孩子快速停止一些不該的行為,我曾經簡單命令孩子:“你若不立即停止,我再也不管你了!”開始時似乎小有成效,然而孩子很快無動於衷,呈現出“愛管不管是你的事,我繼續我的行為”的狀態。可作為家長,往往很難把自己放出的狠話落到實處,真的不管孩子。而不好的後果,儘管有時沒有立即顯現,但其反作用卻是潛存的,甚至是巨大的。
03到底有哪些話不能對孩子隨意喊出?大約有四個型別的話。
一是過分冷酷無情的話。
比如讓孩子“滾出去”;罵孩子“如此活著,不如死了好”。這類話的不良後果可能瞬間出現,並驚心動魄。
二是不可能實施的氣話。
比如“從此我不再管你了,就當沒生你”;比如“你不聽,那就別指望我…”。父母說一類話,除了削弱自己的威信,讓自己在孩子面前說話更無可信度,更無份量外,別無其它。
三是割斷自己與孩子愛的關係的話。
比如“我夠倒黴,生了你這樣的孩子”;比如“你就是我的累贅……”等。這類話會嚴重打擊到孩子,讓孩子的心不知不覺遠離父母,乃至心理陰暗、不健康。
四是帶著情緒,亂加指責的話。
比如罵孩子“笨”、“蠢”、“品質有問題”等。這類標籤式的話,會讓孩子壓抑,讓孩子真的長成父母亂評擊的樣子;或者,會引發孩子叛逆,心靈扭曲。
有道是: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家庭教育中,最忌諱的就是父母的“惡語”。雖然父母對於孩子出現的“兇惡”之語,或許是因為愛得太急引起,但歸根結底還是父母教育理念存在偏差,自身修養不夠引起。
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以事論事,不能帶攻擊性,哪怕孩子犯下難以接受的錯誤,也要在教育的同時,把父母之愛表達出來,讓孩子看到希望。
首先不要衝動,腦子裡始終記住一條:孩子是自己的,孩子的錯有自己的責任。那麼,諸如“滾”、“死”之類相關的字眼就不會出現。
在自己確實很氣憤,覺得很難控制的情況下,不要急著去訓孩子,給自己喝一杯水的時間,而後再進行家庭教育。如此,相對更加理性,更能減少一些傷人傷已的廢話,孩子也更容易接納、糾錯。
再則不要居高臨下,對孩子也要換位思考。當家長放下身段,不總是以正確的一方去訓斥孩子,家庭教育反而會容易很多。
孩子出現錯誤,家長要從事實出發引導孩子去反思,去尋找問題和改正,而不是忍無可忍發洩情緒、上綱上線、亂貼標籤,尤其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在“感同身受”的基礎上進行引領更有效果。
同時要把“愛”字滲透進與孩子的一言一行之中。不管是對自卑的孩子,還是對叛逆的青少年,愛,是讓他們不偏離健康成長之道的最好防護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