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專注力差是很多家長揮之不去的煩惱。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小動作多,會造成感覺綜合失調,不但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會影響孩子的探索力,還會因為自控能力差、衝動任性也會影響孩子人際關係的交往。

因此,孩子專注力缺失令很多家長頭痛不已。

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有一句經典的話:給孩子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孩子聚精會神的去學習”。然而現實情況是10個孩子中,至少有6、7個都專注力不足。

科學研究表明:培養專注力最好的時間是1-6歲,6歲之後,孩子養成習慣,再想改就很難了。

專注力缺失現象在幼兒階段大多是隱蔽或不被發現不被重視的,但是,一旦進入小學就會迅速顯現出來。

那麼,專注力缺失的表現有哪些呢?

1、注意力不集中,喜歡深有或著喜歡做小動作;

2、觀察力弱,閱讀困難,經常添字、漏字、跳行;

3、手眼協調能力差,書寫困難,寫作業拖拖拉拉;

4、聽說結合能力差,不能積極主動回答問題;

5、理解能力差,不能依照老師的指令聽說讀寫算;

6、邏輯思維能力落後,閱讀理解與應用題解答困難等

一旦發現孩子有以上表現,說明孩子的專注力可能出現了一些問題。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者。

想想我們的孩子,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要學會克服恐懼儘快適應這個世界;

在剛出生不久就能學會用哭聲來傳遞感受;

兩三個月的嬰兒就能學會抓握東西,進而透過聽覺、觸覺、味覺、視覺等各種感官,結合運動對這個世界進行認知和探索;

在生命的最初幾個月嬰兒就能學會分辨表情從而領會別人的情緒並進行相應反饋;

出生沒多久的嬰兒很快就能透過摸索和學習與撫養者(通常是母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溝通機制;

寶寶從幾個月就開始咿呀學語直到熟練掌握母語的表達;

嬰兒在生命的頭一年裡學習並掌握抬頭、翻身、坐、爬、走這些大運動技能;

還有學會例如串珠子、撕紙、塗鴉、扔東西、捏起細小物品、分辨簡單形狀、顏色、把積木塊壘高......一系列精細運動;

對成年人來說看似簡單的任何一件小事,對於小嬰兒來說,其實都是充滿挑戰的。需要憑藉足夠動力以及無限耐心的學習、克服巨大困難才得以實現。

而這些看似不相關、毫無聯絡的一項項貌似簡單的技能,對於每一個嬰兒來說都是意義非凡的,就好像是生命之初的初始程式一樣,長大後在生命中運用到的每一個模組,都對應著嬰兒期學習到的一個相關技能。嬰兒學會這些最初的相關技能,就好比0-1的突破,在一生當中是最為困難、最不可思議的階段。從0到1突破起來是最難的,因為沒有經驗可循,因為一切還處在渾沌當中,需要靠寶寶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去理清混沌、去探索、去適應、去創造、去學習。

有了人生中的這個1,未來才會有無限可能。

一個人在未來走上怎樣的人生之路,將擁有怎樣的性格和處事態度,會在哪個領域取得成就,會在哪個方面遭遇短板,會擁有一個光芒四色的人生還是庸庸碌碌的一生,是否會擁有獲得人生幸福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0-6歲。而0-1歲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發育速度是最快的,也是最具學習原始動力以及爆發力的階段。

看看周圍,只要是智力正常、發育正常的孩子,在正常的撫養環境下,到了一歲左右,上面說到的這些技能,沒有學不會的。而這樣的每一個技能的學習難度,對於一個小嬰兒來說,甚至不比我們最前端的科學研究簡單,況且寶寶們需要掌握的技能可不是一兩個,而是有一大堆呢!這麼困難的事情,寶寶們都在相應的階段做到了,靠的又是什麼呢?

是的!靠的就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超級強大的學習能力。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者!

的確,如果不是這樣,人類文明也不會延綿幾千年仍舊燦爛輝煌。

好吧,相信以上這段文字寫出了很多為人父母的心聲。

有這樣一個“不愛學習只愛玩”、“就是不願好好學習”、“一學習就坐不住”、“一寫作業就頭痛“的孩子,到底是誰的錯呢?

是錯在孩子嗎?是孩子不願好好學習、就願意天天挨老師批評、家長責備、同學瞧不起嗎?是孩子天生就願意把自己當成”成績差“生看嗎?是孩子沒有自尊面對批評責備瞧不起統統無所謂嗎?

家長請捫心自問,自己當初那個聰明機靈的可愛寶貝哪裡去了?那個很早就學會說話的寶寶現在卻連作文都寫不好;那個當初幾個月就能壘積木、很早就能分辨形狀的寶寶到現在看見書就想逃;那個早早學會了翻身、走路的寶寶上課能坐住的時間為什麼就超不過五分鐘;那個原先那麼會串珠子、早早會拿筆塗鴉的寶寶怎麼一寫作業就搞事情?

既然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者,為什麼自從上了小學之後,孩子變的厭學了,很多知識學習起來很困難,理解和接受能力越來越弱,記憶力也似乎不好,記單詞背課文很痛苦,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沒辦法專心學習呢?

主要是由兩種原因導致的。

一種是病理的,一種是心理的。

可以說,影響學習效果最重要的一個心理因素就是“專注力”的影響。

這是由於一個學生學習能力不同造成的,學習力分為記憶力、想象力和專注力。然而,專注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

隨著現代社會育兒知識的普及,“專注力”是學習的基礎,這一觀點,相信已經被大多數寶爸寶媽們所熟知和認可。要想進行有效學習,高專注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換句話說,即低專注度必然會帶來學習效果不理想的事實。從某一個層面講,甚至說專注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學習效果的好壞也不為過。

其實很多孩子學習方面遇到困難,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專注力低下而造成的。不是說專注力高了孩子學習就一定能好,但是如果專注力不提升,學習效果肯定不會有多好。

而“專注力”是人進行一項活動的心理狀態。很多人會把專注力理解為是人的一種態度,也有人把它理解為單獨的一項能力。這其實都是片面的。

專注力是認知活動的動力功能。認知活動包括聽覺、知覺、視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執行、反饋等活動。

專注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後天的培養,是一個持續且堅持的狀態。

專注力是有指向性的,包含了意志品質,同時也具備社會功能性。

說了這麼多“專注力”,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看嬰兒時期的寶寶,這些天生的學習者,完成了那麼多高強度、高難度的學習,並且答卷都很優秀,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啼哭。剛開始,啼哭是本能,除了吸進肺裡的第一口空氣導致的必然結果,一切毫無意義。接下來哭聲因為害怕、不適而出現,這時哭聲還沒有規律、雜亂無章。但是很快寶寶們便掌握了訣竅。他們迅速發現,哭是和外界溝通交流很好的方式(當然也是唯一方式)。因此他們反覆練習,控制哭聲的頻率、大小、緩急,並形成一套固定模式,用以清晰告知撫養人自己的情況和需求並得到滿足。當然這並非易事,需要摸索試探然後進行不斷的、反覆的、高強度的練習,並將這套模式固化。到此,我們的寶貝掌握了人生中第一個突破性的技能——帶有目的性的哭。而這一切得益於寶寶們日復一日的、對哭聲的反覆琢磨、練習和精進,執著又持久。

當哭不能滿足寶寶日益增多的需求,學說話便被提上了寶寶的日程。於是,咿呀學語開始了。父母們可否還記得寶寶是怎樣開始學說話的?剛開始只是一些誰也聽不懂的咿呀聲,直到有一天寶寶準備好了,就會說出人生的第一個詞(媽媽、爸爸之類的疊音),這個準備過程通常要持續好幾個月,漫長而枯燥,一遍又一遍,但寶寶卻樂此不疲,直到能夠開口說話。

寶寶到了口欲期,會透過嘴來認識這個世界。他們會不停地把各種東西往嘴裡塞,屢教不改、樂此不疲,從早到晚只要醒著就會重複這樣的遊戲,只有他們拿不著的,沒有他們不敢吃的。

當寶寶想探索空間感的時候,他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扔東西。所有的父母大概都為這個時期感到頭痛。孩子總是抓起什麼都往地上扔,給他撿起來又會被扔下去,一遍又一遍,往復迴圈、永不停止。

寶寶學走路的時候,即使東倒西歪、不斷摔跤,他們一遍遍的從地上爬起,一遍遍的歪歪扭扭的走著,即使摔得渾身青一塊紫一塊,也不曾動搖他們學習走路的決心。他們一遍遍的練習著,一步步地向前邁著步,跌倒了爬起來再走,直到有一天不用大人扶也能走得很穩。

細心的家長們,你們有沒有發現,所有這些寶寶的學習過程,總結起來都有以下幾個特點:

1、自發性學習:以上這些所有的學習過程,都不是被強制性的學習,而是寶寶受到生命本能驅使進行的自發性的學習。

2、不斷重複:無論是學說話、學抓握、學走路,還是透過探索去認識世界,無不經歷一個相同的過程,就是不斷重複的過程。寶寶透過一遍又一遍的重複來領悟、學習、探索、認識。

3、專注力:寶寶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都會顯示出超強的專注力。無論任何一種學習的完成,都不可能立刻實現,都是需要經過時間的持續,付出相當的專注力才能夠習得的。

瞧,別看嬰兒很小,但這個小小的身體中卻蘊藏著無限的潛能。孩子在一天天長大,大腦在飛速發展,身體在迅速成長。在這個珍貴過程中,孩子需要透過不斷的嘗試、探索和學習去累積經驗、去學習技能,並且為今後的漫長人生路奠定及其重要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思考習慣,這些足以影響人一生的重要因素。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放在今天看,非但不過時,反而有極為精確的腦科學研究資料作為依據。

科學研究表明,0-6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期,也是各種行為習慣以及品格塑造的關鍵期:

是的,要想熟練掌握每一項技能,對於小小的寶寶們來說,絕非易事。專注力的力量功可謂不可沒,甚至說如果缺失了專注力,那麼孩子是無法學會這諸多技能的。

由此可見,專注力的培養,對於孩子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孩子越小,專注力的培養越重要也越容易。

如果孩子處在0-6歲這個階段,特別是0-3歲這個階段,是專注力培養的黃金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到底該怎樣培養專注力呢?

介紹幾種簡單易操作,卻又極為重要的方法:

一、不打斷。

無論孩子在做任何一件事,例如玩遊戲、吃東西、學說話、學走路、看書、看動畫片等等的時候,切記不要打斷!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孩子在小的時候最經常發生的一定是重複做一件事。反覆玩一個遊戲、反覆壘一個積木、反覆扔一個東西、反覆撕紙、反覆看一集動畫片、反覆聽一首歌、反覆聽一個故事......很多家長可能會因為不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動因,覺得很煩很無聊而阻止孩子反覆進行他們感興趣的事,或是因為要吃飯等等原因善意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殊不知,這會給孩子的專注力帶來不可逆轉的殺傷力,殊不知,正是你霸道的阻止和善意的打斷,極大的破壞了孩子天生優秀的專注力。一次次的打斷,就好像一杯濃厚美味的咖啡,經過了無數次的兌水稀釋,最後美味變得寡淡,擁有超強專注力的孩子最後變得連專心五分鐘都很困難。

二、不要太多玩具。

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都相對比較好,很多父母總是忍不住給孩子買各種各樣玲琅滿目的玩具,有的玩具都快堆滿了房間。其實這很容易分散孩子的專注力。因為玩具過多過雜,孩子很容易因為玩具數量太多,而不會在一個玩具身上耗費太多時間,總是玩玩這個摸摸那個,專注力自然就會被耗損掉。

三、父母自己需要有耐心。

很多時候,父母打斷孩子,其實是由於父母自己沒有足夠的耐心。設想這樣一個畫面:孩子對一個遊戲很感興趣,不停地和父母玩同樣的遊戲,一遍又一遍,當遊戲進行到十遍的時候,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會有些崩潰了,當遊戲重複二十遍的時候,相信沒有幾個父母能夠堅持陪孩子玩下來。孩子永遠都是在玩中學習,如果說連孩子最感興趣的玩,都會因為父母的耐心缺乏而被強行打斷,父母們還如何奢望孩子將來能夠專心學習呢?

四、玩遊戲時不要過多幹涉。

別看孩子還小,但即使是小小的寶寶,也有自己的意願,大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意願不分場合不分情況地隨意施加在孩子身上。比如孩子想玩藏貓貓,媽媽卻覺得玩角色扮演應該更有意思,於是逼著孩子非得玩角色扮演,或是孩子想把大海畫成粉色,爸爸非說海水必須是藍色的硬要孩子把海畫成藍色。諸如此類的事件在生活中應該不少出現。父母過多的干涉,往往會極大減弱孩子的專注力,孩子的精力都用在應付父母的干涉了,哪裡還有專注可言呢。

五、給孩子獨處的時間。

父母給孩子的關注度過高,或是家裡的人太多環境太嘈雜,是現代家庭的一個通病。想想我們小時候,爬高上低、翻牆爬樹鑽床底,沒有家長跟在屁股後面,卻玩得無比開心。反觀如今的孩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這樣危險、那樣容易生病......剝奪了多少孩子該有的自由玩耍的空間?這些自由的空間當中,又蘊涵了多少專注力的種子在裡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能夠確定的是,自由的空間越大,孩子的專注力越強。

雖然說0-6歲是保護、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關鍵時期,但並不是說過了這個階段,專注力就無法提升了。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如果孩子的年齡超過了六歲,專注力又能透過哪些方式來提升呢?

方法一:大聲朗讀十分鐘

每天讓孩子選取一篇文章,大聲朗讀,要求不能讀錯,時間控制在十分鐘左右。因為不能讀錯,所以孩子得認真看好文章中的每句話、每個字,專注力自然就在往復的訓練中提升了。

方法二:迷宮遊戲

因為孩子天生有一種探索心理,在面對未知的迷宮時,他們很容易沉浸其中,自發自主地思考、探索,不知不覺中,孩子會在這種遊戲過程中提升專注力。

方法三:找錯誤、找不同遊戲

在相似的圖中找到不一樣或是錯誤的地方。這樣的找錯誤、找不同的遊戲,對於六歲以上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適合的。

成功就好像是山峰上的一盞燈,要想點亮這盞明燈,就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艱苦攀登。而專注力就就是這一節節臺階,只有臺階堅實了,走在臺階上的人才有點亮明燈的可能。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不愛吃雞蛋的娃,都恨不得再來一份!簡單營養超省事,鮮甜香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