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姐出品
前幾天,微博上看到一段小影片。
新疆哈密,有位媽媽給女兒買了根棉花糖。考慮到糖分和色素,媽媽不想讓女兒吃太多。
可女兒捨不得,捏著剩下的不肯撒手。
媽媽突然靈機一動,對女兒說:“這個棉花糖有點髒,咱們洗一下再吃好不好?”
小姑娘點點頭,聽話地拿著棉花糖去洗。
結果很顯然,棉花糖立刻化掉了。小姑娘毫無防備,傷心地大哭起來。
影片後面,媽媽笑著解釋,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小過程。
是啊,對於大人來說,這不過是一件小事罷了,何況初衷是為了孩子。
可對於被媽媽騙,又失去了心愛棉花糖的孩子來說,這一刻的絕望是如此的真實。
蔣方舟說過: 大人世界的比例跟孩子世界的比例是不一樣的。
成人眼裡善意的欺騙、小小的玩笑、無足輕重的指責,在孩子心裡都有著難以抹去的重量。
知乎上有過一個問題:哪一刻你覺得你傷了孩子的心?
瀏覽者超過千萬,答案各有不同,可每條讀來都惹人淚目:
原來我們不曾留意的小事,背後都可能藏著一顆受了傷的心。
01
當你不問都不問,就責怪我的時候
問題回答下,有位媽媽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那時,她帶著4歲的女兒回家過年,女兒和小表弟在一起玩。可沒多久,兩個孩子發生衝突,小表弟哭鬧起來。
媽媽顧慮到親戚的面子,一邊抱起男孩哄了哄,一邊安慰道:“都是姐姐不對,舅媽幫你批評她。”
女兒一直沒哭,只是異常沉默。
回家的路上,她才認真地說:
“今天是弟弟要拿我的姓名牌,我不給他才哭的。”
“可媽媽說過,只有找不到你們的時候,才能把牌子給大人看。”
“我沒有做錯什麼,為什麼媽媽什麼都不問就說我錯了?”
看著眼前極其認真,又努力憋淚的女兒,媽媽後悔不已。抱起女兒的那刻,孩子終於放聲大哭。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責怪幾句沒什麼要緊。哪怕事實還不清楚,哪怕並不是孩子的錯。
對內嚴格,似乎才是好父母的正確姿態。
然而,孩子的內心很簡單,他們看不懂人情複雜,也看不懂父母的刻意對待。
他們唯一的感受是,原來爸爸媽媽並不相信我。相比較被責怪,這才是最讓孩子委屈和傷心的所在。
王詩齡有一次在節目中,拒接媽媽李湘的電話,語氣冷淡,甚至直接結束通話。
原來,老師給媽媽打過電話,說她有幾個作業沒有交。媽媽什麼都沒問,就劈頭蓋臉訓了她一頓。
父母不分緣由的責備,一次是委屈,兩次是傷心,三次之後,關掉的將是孩子信任的心門。
面對孩子時,再多點耐心,多點信任,孩子才會回報以更多的真誠。
02
當你說,你要丟下我的時候
什麼能夠最大程度地擊潰孩子呢?
當你說,你要拋下他的時候。
最高讚的回答,就是來自這樣一位父親的小小玩笑。
當時,他帶著五歲的女兒去餐廳吃飯,點了女兒最愛吃的松鼠鱖魚。
女兒吃得手舞足蹈,不小心把餐廳的瓷勺子弄到了地上,摔成了兩截。
他笑著對女兒說:“完了,要把你押在餐館了。”
妻子也順勢補充道,今天晚上在餐館過夜吧。
沒想到話音剛落,女兒就開始放聲大哭,崩潰到無法剋制,抽泣到全身顫抖。
本是一個小小的玩笑,可孩子卻在心裡當了真,又慌又怕,憂心忡忡。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每一句話,都會被認真地聽進心裡。而所有的語言中,“被拋棄”無疑是最具殺傷力的存在。
而我們,有時候明知這一點,卻會將它當做殺手鐧。
“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這麼不乖,你去找別的媽媽吧”
我們的本意,或許只是希望孩子乖巧一些,可到了孩子的心裡,種下的卻都是恐懼。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說過:小孩不能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大人所說的有關自己的話。
父母是孩子生存的最大依賴。
這種時刻被拋棄的恐懼,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讓他們活在焦慮和不安中。
真愛孩子,就永遠別用“丟棄”來嚇唬他。
03
當你忽視我,看不見我的時候
作為父母,我們可能會避免暴力對待孩子。
可比起身體的痛,“忽視”這種不可見的方式,卻傷孩子更深。
問題下面,有位媽媽分享了自己永遠無法忘懷的一幕。
那天,她正在房間裡工作,女兒在房外搭積木。
女兒搭好了一個小房子,一搖一擺地走到門口,想給媽媽展示下。
可是,媽媽正在跟客戶打電話,不敢停下,只好一邊繼續說話,一邊用胳膊抵著門,阻止女兒進去。
女兒推了幾次就放棄了,憤怒的她,轉身摔爛了小房子。
一個小時候後,媽媽才結束了通話,立刻開門去哄她。可不管怎麼說,孩子都面無表情,儘管小臉上淚痕都沒有幹。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存在性焦慮,指的是當父母態度冷漠和敷衍時,孩子會對自己的存在產生懷疑。
如果父母時常無視,或者沒有反應,孩子就會陷入嚴重的絕望和焦慮中。
這種“看不見”的方式,對孩子的影響,甚至勝於身體暴力的危害。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
在針對兒童的四大暴力行為中,身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視中,“忽視”對兒童心理健康影響最大。
被“忽視”的孩子,往往容易陷入焦慮和抑鬱的旋渦。
對孩子來說,被父母看見和迴應,是感受自己的方式,也是感受被愛的途徑。
04
當你發脾氣,忘記愛我時
許多時候,孩子的行為,就像我們情緒的導火索。稍有不慎,就會怒火交加,對著孩子傾倒一空。
帖子下有位二胎媽媽,每次回想起大女兒的一幕,都覺得心痛不已。
當時,她剛生完二寶,本就有些心煩易怒。正要睡覺時,女兒捧著小碗進來,放在床尾開始吃飯。
她不耐煩地吼道:為什麼要在這裡吃?床單會弄上油的!
奶奶進門來,一邊拉著女兒出去,一邊解釋道:“她想讓媽媽看看她大口吃飯...”
媽媽猛然回想起,自己之前為了讓女兒多吃點,就告訴她,喜歡看她大口吃飯的樣子......
看著孩子捧碗離開的背影,媽媽的淚水忍不住奪眶而出。
有時候,當積攢的情緒湧上來時,我們會發脾氣,會對孩子大吼大叫,變得面目猙獰。
可這些情緒,究竟是孩子的行為,還是自己的遷怒呢?
孩子,很多時候只是承載了我們情緒的容器而已。
因為他們夠弱小,因為他們不會反抗,因為他們愛我們,所以我們肆無忌憚,不加控制。
敏感的孩子,最終成了我們情緒的受害者。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往往會變得安靜而乖巧,他們會努力地收縮自己,努力地討好大人。
然而,孩子乖巧的表象下,卻是恐懼和不知所措。
令人心疼的是,父母的怒火再大,只要我們平靜下來,孩子都會義無反顧地回來,依然那麼乖。
孩子,才是那個無條件接納,永遠愛著我們的人。
在看所有的回答時,有一句話令人心酸又感動:孩子早就不記得了,可我卻忘不了。
孩子對我們的包容和接納,真的超出我們的想象。
那些令他們傷心的事情,他們似乎轉瞬既忘,迎接我們的,永遠是柔軟又燦爛的臉。
可越包容,就越容易傷得深;越柔軟,就越容易被刺痛。
願我們都能善待他們,趁著孩子心中依舊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