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哭!”
“哭吧!”母親輕言。
“我想到我屋裡,抱著被子哭!”
“行。”
在跟媽媽進行了一番長談後,已是高二的兒子眼圈泛紅,轉身進屋。
一會兒,屋內傳出兒子放聲地、毫無顧忌地大哭聲,那是一種釋放,一種久壓了的爆發性的釋放。
母親回坐在沙發上,淚眼迷糊,心中懊悔:跟兒子的這一談話早該有的,而且不該因為工作忙而忽視了他,早該清醒地知道:他也是個孩子,是個需要一步一步指導長大的孩子。早應該經常跟他耐心溝通的。
一直以來,從兒子上幼兒園起,就忙著工作,想多些收入。因為勞累,經常跟孩子沒有了耐性,孩子有點問題,就會不耐煩地責怪、批評、怒吼、甚至嚇唬,很少靜心聽孩子講講,給他分析分析,更多的是問學業情況。
總覺得,自己已經這麼辛苦努力地為孩子工作了,孩子你就該懂事啊,就該知道體諒家長啊,就該知道自己要努力去做啊。別家的孩子要家長反覆說、講,你應該不用啊!
想當然地把自己孩子當做天然就知道該怎麼做的天才。所以,不願意接受自己孩子也會出現別人家孩子同樣問題的現實。心裡的高期待,使得自己在面對孩子問題時,因出乎自己的心理準備,於是,沒有耐性地吼叫指責孩子。
而那些簡單粗暴的方式,看似一時將矛盾打壓了下去,但積攢在心裡,終換來今天的爆發。
今天,母親只是照例詢問孩子的學業情況,因為感到孩子的學習成績的不穩定且有下降趨勢。很嚴肅地談學習問題,並嚴厲地口吻:“你就應該知道……”
“哪那麼多應該啊!”
兒子是在那一刻爆發的:“你們知不知道,你兒子也是跟人家一樣的孩子啊,他也從什麼都不懂開始的,他也不是天生就知道什麼的。你們除了問我學習,除了給我吃好以外,你們還關心我什麼!”
兒子怒瞪兩眼,指著母親:“你有想過你兒子在班裡經歷過什麼嗎?你知道小學畢業那年,你要求我得評上三好生,給我多大壓力,我又怎麼做的嗎?初中三年,我為了達到你們的學習要求,我怎麼付出的,你了解嗎?你們就知道給我提要求,達不到,除了吼我訓我還有什麼!我有要求過你們什麼嗎?……”
兒子情緒激動地、一連串地語言發洩著,讓母親感到震驚。
她第一次聽到兒子的這些吼出來的心聲,也第一次讓她突然意識到過去的歲月裡她做錯了什麼,又忽略錯過了多少孩子成長的關鍵瞬間。她知道兒子出現心理問題了,她意識到自己的過去工作投入的不當了。
一下子,她冷靜了下來。任由兒子傾訴,她得給他這個空間。過去的簡單訓斥批評,令他壓抑太久了。得讓他釋放!
聽著兒子的數叨,她始終沒插話、不打斷,只是靜靜地聽。
終於,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兒子漸漸平復情緒,有點不安但態度冷峻地看著母親,“我謝謝你能聽我這麼長時間的說。我也知道你生氣要訓斥我了,開始吧,我聽著。”
母親低頭片刻,抬頭看向兒子:“我剛知道之前對你會有這麼多忽視,而且對你的確簡單粗暴了,傷害了你,對不起啊兒子!是我們不對。我應該早明白的,你跟所有的孩子是一樣的,有不懂的不會的,也需要家長一點一點教、一點一點指導的,我們應該對你更有耐心的……”
兒子愣住了,接著“別說了,媽媽,我想哭!……”就出現了前面的那幕。
兒子哭夠了,走出來,到母親跟前:“我是不是很讓您失望?”
母親搖搖頭:“是我們的不對。”
“媽媽,我從來沒想過您會跟我道歉,你知道嗎?我特別感動。我是因為感動才哭的。我以前是覺得委屈,我甚至恨你。不過剛才哭完也就過去了。我特感謝您剛才讓我痛痛快快去哭,不打擾我。媽媽,您沒有錯,是兒子不爭氣,是兒子應該懂事了。您別失望,放心,你兒子的學習成績不會差,您肯定還會以兒子為榮的!”
兒子堅定地在母親面前握拳表示。母親欣慰感慨。
作為父母,誰都不是天生的教育家。孩子,更不是天生的墮落者。
1.簡單粗暴的吼叫教育對孩子的心靈健康是一種巨大的傷害。
l 壓抑了孩子的個性,心理問題不能及時發現疏導,久之成抑鬱。l 不斷地被吼叫指責,損傷了孩子的自信心,而容易自卑,缺少安全感。l 面對問題困難,容易急躁、不冷靜,抱怨指責多於思考對策。l 不易接受他人意見或建議,自以為是,社交困難不合群,令人迴避。這些問題如果不能被父母及時感受並加以疏導,勢必會造成心理障礙的孩子隱形於社會中,會有更多問題等待父母面對了。
事實上,學校中,問題學生也多出自簡單粗暴的家庭,這樣的例子很多。老師們經常感慨的是:要轉變這個孩子,得先轉變他的家長。你把他的問題跟他家長反映,一頓揍完事,這孩子根本也不當回事了。
揍都不管用的孩子,還指著不能體罰的學校老師的說服作用?豈不是教育難度加大許多?教育無奈也就可以理解了。
2.及時承認自己的教育失誤,真誠地向受害的孩子道歉,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能夠真誠地向孩子道歉,是對孩子人格的真正尊重。這份尊重:
l 可以讓孩子更懂得自尊、自愛。l 可以使孩子更加包容、大度。l 可以挺孩子更加自信、Sunny。l 也會使孩子更懂得規則而更容易與別人合作。多半家庭裡,父母是具有絕對權威的,孩子往往是被動的角色。很多父母自賞這份權威,哪裡有反思自己向孩子認錯的鏡頭!覺得:向孩子認錯豈不失了面子,今後還不得在孩子面前抬不起頭來。
其實是錯了。
孩子的單純向善真的是與生俱來的。“人之初,性本善”!
當你真誠地向孩子承認你的失誤,誠心誠意地向孩子道歉的時候,孩子本心都會被打動,並會形成一種向上的動力。
我身邊一位朋友,五十多歲了,自小被父親打著長大,心中一直怨恨其父,不肯原諒。最近終於化解,理由只一個:那天,他父親親自向他道了歉,承認過去打他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而耽誤了他。
他當時有點突兀,後來還是抹著眼淚原諒了父親。
跟我談起時,還有點激動:從來沒想過父親會跟他道歉。如果這個道歉早多少年,他會比現在努力出色得多。
我們不得不承認,教育不是簡單粗暴的吼叫,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行為。它需要智慧地剋制,理性地行動。
3.早早意識到教育方式的重要,給孩子一個和諧有愛的成長環境,則是孩子成長的幸事。
看看周圍的家庭,和諧有愛的人家,那孩子多是積極向上、努力樂觀的,他帶給別人的舒服也使得他的周圍環境的親和,促使他能夠以一種愉悅的心情投入到每日的學習生活中,良性的氛圍使得他更加良好地成長。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如果您的家庭已是這樣:和諧有愛、尊重互念、勤奮向上……
那就——
靜待花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