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週末兼職,課是在10點才開始上的,因為自己沒有車,只好和朋友一起早早地就到達上課地點,在等待的時候和一位比我大七歲的老師談起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她是很認同我的看法的。但當她提起她兩歲的孩子不在她身邊的時候,我沒覺得有什麼,只是覺得孩子沒有父母陪伴成長有點可惜。而當她說了一句“孩子兩歲還小,我也就不怎麼管,丟給爺爺奶奶帶著”的時候,我在想,她所謂的認同也不過是嘴上“認同”,身為母親的她其實並不完全瞭解真正的家庭教育吧。

都說“三歲看老”,她的孩子已經兩歲,身邊沒有父母教育。雖然我還未見過她的孩子,但我已經可以預見她的孩子是怎樣的了。

兩個星期後的週末,待我去上班的時候,看到她的母親和她的孩子,我來了之後和她打了招呼,她回了句“早”之後對著自己的孩子說“來,叫姐姐”,只見那個孩子撇著臉一句也不說。她又說了一句,那個孩子仍是不說,竟捂著臉笑了,我不明白他的笑是何含義,對於她孩子的反應我也只是笑笑。然而讓我更驚訝的是她對於自己孩子的反應什麼也說。作為晚輩我也沒有教育孩子的經驗,我也不好和她說“你的孩子沒有禮貌”,但畢竟我的身份是不好開口的,既不是我的孩子,也不是我的親戚。雖然我沒有教育孩子的經驗,但是這個孩子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好,因為他沒有禮貌。

下班後和其他同事談起她的孩子,我朋友說她的孩子好可愛、好萌,我們不否認,但我還是說了一句“可惜沒有禮貌”,這句話立刻引來了我們的討論,一個同事說了一句話“沒有禮貌再萌也沒有人會喜歡”,畢竟沒有禮貌的第一印象就擺在那裡。原來我們都知道她的孩子沒有禮貌,但誰都沒有說,畢竟誰會當著別人的面說別人的孩子沒有禮貌呢。

孩子沒有禮貌不是孩子的錯,錯就錯在父母沒有教好孩子。洛克的白板說就認為孩子生下來是一面白板,在這個白板上勾畫什麼樣的圖畫孩子就是什麼樣子。先不探究這種說法是否完全正確,但是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確實受家長的影響。從一個同事那裡聽說她在一次上課的時候遇到那位老師的家人在吃飯,全家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圍著孩子轉,對孩子那可是非常的寵愛。曾經看到這樣一篇報道,說孫子因為爺爺給不了他300元就將爺爺殺死了。小時候太受寵愛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長大,將來如果有一天爸媽或者爺爺奶奶給不了他想要的了,或者是不再寵愛他了,很難想象他會做出怎樣的事情來。大多數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都是寵愛自己的孫子、孫女的,但是他們不知道怎樣正確的寵愛,往往寵愛就變成了溺愛,而後果也是他們難以改變的。

別讓你的愛成為孩子最後的恨。

本以為她的孩子已經回老家了,但是那天早上卻出乎意料地看到那個孩子坐在椅子上吃石榴,見到我們還是一樣的置之不理,她又和孩子說“叫姐姐”,可孩子還是無動於衷,仍是招呼不打,我們也只是笑笑。一個同事笑著問他“可以分點給姐姐吃嗎”,他倒是給了,給的卻是他吃過的,這孩子沒有禮貌竟不僅僅只是不打招呼而已。看到這樣的情景,她也只是說了句“哎呀,你好惡心呀”就結束了,就低頭只顧著玩手機。她並沒有對孩子進行教育,沒有告訴孩子這樣做是沒有禮貌的,有東西吃要懂得和人分享這些道理。

她覺得孩子還小不需要管得太嚴格,張愛玲起“出名要趁早”,可我覺得管孩子也要趁早。有一個舅舅的孩子就是小的時候爸媽太寵,管得不早也不嚴,本來很聰明的他現在學習成績不如人意,經常晚歸、通宵玩遊戲,在家也不懂得幫助父母做些事情。現在舅舅和舅娘都挺後悔當初不早點管孩子,不把孩子管得嚴點。孩子小覺得你們的溺愛是對他的愛,但是最後他的未來過得不好反過來會怪罪父母的。但還好舅舅的孩子是有禮貌的,雖然成績不好但並不會讓我們討厭他。成績和作為不能完全評價一個人的好壞,素質和品格才是衡量一個人的最好標準,都說“最怕壞人有文化”,有良心和素質的壞人至少他有良知。

從小父母總會告訴我很多道理,說什麼見到人要打招呼,有吃的要懂得分享,要多做善事,不能偷盜等等。雖然我的父母和親人們文化不高,但他們都是有禮貌有素質的人。他們很清楚一個人的素質和品格是非常重要的,他們也很清楚文化是教不了我的,但做人還是可以教的,二十幾年了,也確實把我教得很好。

做父母的別讓別人厚著臉皮,頂著和你絕交的危險告訴你,你的孩子沒有禮貌。

6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成長是一場順應自然,是對原始家庭信念的突破與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