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正文字數:1673字

閱讀時長:約6分鐘

對於大多數的中國家庭來說,父母常常因為忙於工作很難花一整天的時間來照顧他們的孩子。因此,大多數父母選擇讓老人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照顧他們的孩子。

有了老人的照顧,他們能減輕很多帶娃壓力。但家長們一定要注意,部分老人總喜歡“哄騙式帶娃”,這種行為會給孩子帶來危害。

程程三歲了,因為父母工作很忙,所以通常是爺爺奶奶在照顧他。程程的爺爺奶奶很溺愛這個孫子。白天只要和孩子玩耍的時候,爺爺就會拿糖果巧克力給程程吃,還對程程說:“媽媽不會讓你吃的,不要告訴她。”

因為吃了太多零食,程程就沒有肚子吃飯了。這時奶奶又對他說:“你把飯吃完奶奶就帶你去遊樂場。”而當程程吃完晚飯後,奶奶又騙他說遊樂場已經關門了。因為這些事情,程程變得越來越任性。

老年人溺愛他們的孩子是普遍現象,所以程程的問題並非個案。許多老人經常用哄騙的來教育孩子,這對孩子而言是種傷害。

“哄騙式”帶娃的表現

A、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

一般父母都不會不讓孩子多吃糖和垃圾食品,但是老人為了哄孩子,讓孩子停止哭鬧,會買各種零食和糖果給孩子,並告訴孩子們:

不要告訴你的父母,如果他們知道了,爺爺奶奶就再也不能給你買糖了。長此以往,孩子的頭腦中就形成了一個概念:只要爸爸媽媽不知道,爺爺奶奶就總是可以給我買糖吃了。

B、用謊言來彌補謊言

上述程程的奶奶就是很好的例子,當老人對孩子許下承諾後,又不想履行自己的承諾,於是就會用另一個謊言來填補上一個謊言。

在老人看來,這樣的做法不用消耗任何成本就可以讓孩子乖乖聽話,十分方便。

“哄騙式帶娃”的影響

A、養成說謊的習慣

有些老人很溺愛小輩,因此當孩子的父母不在家的時候,他們會放縱孩子的一些行為,比如長時間看電視,玩手機。

因為父母不允許孩子在家裡這樣做,老人甚至會讓孩子不要告訴你的父母。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有說謊的習慣。

B、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度降低

孩子總有一天會識破大人的謊言,不再配合大人的要求。如果大人在這種情況下依舊選擇欺騙孩子,孩子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家人,不信任自己的家人。

又因為無法輕易相信別人對自己的承諾,孩子內心的安全感會逐步缺失,將警惕所有人的話語。此外,這種做法還會影響老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形象。

C、影響孩子的積極性

成年人喜歡用承諾或獎勵來引誘孩子做某事,但當孩子做了某事後,如果長輩不兌現承諾的話,孩子會感到難過。

當他們識破這種謊言後,長輩的方法就不再有效。孩子會對長輩的要求會產生排斥和厭煩心理,導致孩子對所有事情失去熱情。

老人用哄騙的方式使孩子聽話是不對的。父母必須及時制止這種照顧孩子的方式。如果放任不管,只會讓孩子養成愛說謊的習慣,親子之間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

家裡長輩“哄騙式”帶娃,家長該如何糾正?

A、及時指出

父母必須表現出自己堅定的態度,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是刻不容緩的。所以,每次看到長輩的以哄騙的方式教育孩子,我們都要第一時間表示反對。

不能讓這樣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也不能讓事件變得嚴重。這樣,孩子們就會知道,即使沒有獎勵或懲罰,我們也要完成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我們不應該為了回報而去做某件事,也不應該相信別人隨意的承諾。

B、 制定教育原則

C、用行動來彌補過失

如果我們還處在長輩沒有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就需要自己填補這個空白,這樣孩子才能重拾對親人的信任。

同時,向長輩們瞭解“哄騙”孩子時提出的條件,儘量滿足孩子未被滿足的需求,防止無辜孩子受到持續性的傷害。

總結

老年人哄騙孩子的目的只是希望孩子能變得更聽話,但錯誤的教育方式對家長和孩子都是一種傷害。因此父母及時指出長輩的錯誤,以免誤導孩子,導致孩子誤入歧途。

7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關係再親,父母也別伸手跟孩子要這三樣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