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小學一般是6-7週歲後入學,但幼兒園並沒有嚴格的年齡要求,一般來說,家長們都會讓孩子三歲後入園,甚至隱隱產生了一種“三歲後不入園就比別人差”的傾向。
真的是這樣嗎?
澳洲兒童教育專家史蒂夫·比杜爾夫說:“把年齡不足三歲的孩子交給託兒所,會增加損害他們正常心理髮育的危險。”
同事因為工作忙,兒子不滿2歲就送幼兒園了。每次送過去,兒子都抱著她的腿嚎哭,老師只能掰開孩子手硬抱進去。而且入園後也是狀況百出:幾乎每週都能接到老師的電話,不是讓送褲子就是孩子打人了要見家長。
上了一年幼兒園,孩子性情甚至變得暴躁了。
★ 心理學家蘭姆對3000名幼兒研究發現:入托頭9個月,兒童體內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水平)是未入托同齡孩子的兩倍。而且,入托幼兒的年齡越小,壓力值越大。
心理科醫生李智永認為:導致兒童心理疾病高發的原因,與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家長的情感陪護是否充足有直接關係。那些很早就脫離父母上幼兒園的孩子,更容易發生心理問題。
尤其3歲前的幼兒,處於親子依戀階段,最好以家庭撫養為主,多跟父母呆在一起。
有家長認為,孩子3歲不上幼兒園,不是輸在起跑線上了嗎?
並不會。
" 朋友的女兒Alisa4歲才上幼兒園,直接進的中班。自始至終,Alisa沒有因上幼兒園哭過一次。甚至,見到別的小朋友與與媽媽分離哭鬧,她還主動上前哄人家“很快媽媽就會來接你的。”老師對Alisa的評價也特別高:很自信,跟小朋友相處得也很愉快。自理能力也很棒。"
你看,如果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沒有做好上幼兒園的準備,晚一點也無妨。
著名的“馬太效應”也揭示出“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
孩子晚一點上幼兒園,各方面表現更佳,更容易受到老師的關注和喜愛,更自信也更容易變優秀。
從這個角度來看,孩子反而是站在更高的起點起跑,且跑得更穩更快,不容易“摔跟頭”。反之亦然。
決定孩子是否應該上幼兒園的不應該是孩子的年齡,而是孩子對於應有能力的掌握程度。
沒做好這些準備,入園有害無益:
1、獨立吃飯能力
在家裡寶寶不吃飯寶媽可以追著喂,但幼兒園老師真做不到。入園前,孩子必須學會獨立吃飯,這是適應幼兒園生活最重要條件之一。
2、簡單的表達能力
送孩子入園前,家長一定要考察一下寶寶的表達能力,首先要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餓了、渴了、想上廁所了、身體哪裡不舒服等等。
3、必要的社交能力
每個寶寶都是自己家裡的“小王子”“小公主”,但上了幼兒園,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寶爸寶媽要教會寶寶正確的社交態度。如果寶寶沒有懂得平等交往,缺乏必要的社交能力,那還是不要急著入園了。
4、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
第一次入園,孩子哭喊著不進去是正常的。如果一週後孩子還是適應不了陌生環境,總是對幼兒園充滿牴觸心理,不如先讓寶寶退學,等到合適的時候再入園。
家長可以試著帶孩子去陌生的、人多的地方,比如比較遠的公園,然後放孩子自己玩,家長躲在暗處盯著,如果寶寶表現得很適應、情緒穩定,那麼就可以考慮讓孩子去上幼兒園了。
總之,孩子能否上幼兒園不是看年齡,而是看孩子本身是否能適應。建議家長最好在入園半年前就鍛鍊孩子各種基本能力,以便順利入學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