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哭鬧不止到底父母該不該立刻哄好?父母該不該要求特別小的孩子學會謙讓?父母做錯了事該不該主動向孩子道歉?父母應該多鼓勵還是批評孩子?
作為父母,如果你也對上述問題心存疑惑,不妨和我一起翻開《療愈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書中作者針對內在小孩的不同需要、不良情緒和錯誤價值信念,提供了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作者施琪嘉是醫學博士,中國首批國家註冊心理督導師。作者基於自己關於創傷心理20多年的研究,告訴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當孩子童年時得不到關心、愛護與療愈時,長大後就會變成一個陰晴不定的孩子。
01 認識孩子的內在小孩我家二寶剛出生時體重不足2千克,是個早產孩子,二寶剛出生時因為體重過低就被送入了重症監護室,三週以前特別膽小。
睡覺前或者閱讀完有怪獸畫面的繪本後,二寶就會接連幾天說自己怕,甚至教她學騎兩側各帶一個軲轆的嬰兒腳踏車時,她剛坐上去就喊怕,哭鬧著要下來。
沒閱讀本書之前,我總覺得二寶是天生膽小,讀完這本書後,我才明白,原因可能是二寶本來在我生產過程中就經歷了一次恐懼,生出來後又住進了多個孩子在一起的重症監護室,由於來到陌生世界的頭兩個月裡沒有得到我的悉心照顧,導致了二寶的內在小孩內心裡充滿恐懼。
書中指出:內在小孩分為上帝意象和惡魔意象兩類,“上帝”意象的內在小孩就是一個小王子、小公主或者一個會飛的小神童;而“惡魔”意象的內在小孩通常是一個經常生病或經常哭鬧、讓父母頭疼得無法入眠的孩子。
上述兩類內在小孩形成的根本區別就在於父母在孩子剛出生的幾個月內,是否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當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竭力滿足孩子不是溺愛,而是迎合了孩子當時的心理狀態,讓孩子得到“上帝”般的體驗,才能讓孩子健康存活下來。
相反,如果剛出生的孩子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愛,一種會發展出特別糟糕的內在小孩,表現為愛煩躁、愛哭泣、易生病;另一種會發展出特別安靜的內在小孩,表面看起來特別乖,實際上內心很孤僻,不願意跟人交流,這樣的孩子容易患兒童精神疾病。
02 瞭解孩子內在小孩的五大需要內在小孩的五大需要分別是:愛、陪伴、誇獎、玩耍和道歉。如果父母無法做到在孩子小時候看見並回應上述五大需要,孩子因內在小孩的不滿足會導致長大後出現很多心理問題。
內在小孩的第一大需要是愛的需要,孩子如果從小得不到父母足夠的愛。比如,孩子餓得哇哇哭,父母還視而不見,不給餵奶;孩子小時候父母一方生病去世,需靠別人的施捨或接濟才能生存下來等,長大後孩子就會對食物或者物品等有超強的佔有慾,表現得很貪婪,還會表現出對周圍人的病理性嫉妒,不能以正常的心態接受別人比自己好。
內在小孩的第二大需要是陪伴的需要。陪伴既指父母和其他監護人從小對孩子的陪伴,還指包括玩具等事物給予孩子的陪伴,以及孩子的成長環境的穩定性,不能頻繁搬家等。
缺乏陪伴的內在小孩的創傷表現常常是:特別黏人、害怕和父母分離、喜歡面板接觸。當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難和他人形成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即使內心渴望和別人親密,行為表現卻是冷淡和疏離。
內在小孩的第三大需要是誇獎的需要。求誇獎的孩子可能內心很自卑,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喜歡透過誇別人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希望得到別人的誇獎,甚至會透過背後貶低別人來吹噓自己。
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根源是父母從小很少誇獎孩子,經常訓斥和貶低孩子。另外,孩子都有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不論父母做錯什麼,孩子都容易歸咎為自己不好,在內心中形成自卑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的第四大需要是玩耍的需要。如果父母從小隻讓孩子接觸跟學習有關的事物,不允許也不陪孩子玩耍,孩子內心裡就會存在一個缺乏玩耍的內在小孩。
這類孩子長大後思想容易停留在理智層面,很難理解別人的言外之意,不會和別人開玩笑,所謂的“直男”就屬於這個型別,由於不懂得變通,開不得玩笑,容易在人際關係中遭到很大的挫折。
內在小孩的最後一大需要是道歉的需要。父母礙於面子和權威,明明自己做錯了卻羞於在孩子面前認錯,導致孩子內心存在著一個委屈的內在小孩。
擁有缺乏道歉的內在小孩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胃疼、肌肉痠痛和呼吸系統疾病。因為一個長期受委屈的人,情緒長時間得不到紓解就會將氣積壓在身體裡面,導致身體某些部位的疼痛。
03 預防創傷小孩的三大養育原則著名精神分析大師榮格說:“內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癒的引領者”。透過上面講述的內在小孩的五大需要,我們不難發現父母的養育方式是否恰當對孩子的內在小孩是否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
要想讓孩子的內在小孩免受傷害,要求父母首先需遵循的養育原則是恰當。何謂恰當?就是給予孩子所在年齡階段相應的愛。
0-1個月的孩子需要“上帝”般的愛,需要父母為孩子營造舒適溫暖的環境,及時滿足孩子關於吃喝拉撒等一切生存基本需求。
2-6個月的孩子需要和媽媽建立緊密的關係,需要作為媽媽的我們要多對孩子微笑,不要因為餵養孩子辛苦產生抱怨和冷漠等不良情緒。
6-10個月孩子進入探索和自戀區,需要父母不要把孩子包裹得緊緊的從而限制孩子的行動,多讓孩子爬行而不是為了省事讓孩子坐學步車,爬行能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和界限感,還能引發孩子不斷進行探索的好奇心。
其次父母要遵循的養育原則是穩定。父母親要經常出現在孩子面前,並透過固定的儀式感和孩子建立穩固的連結。比如,早晨幾點起床,一天餵養幾頓,晚上幾點和孩子做遊戲,幾點陪孩子親子共讀,幾點上床睡覺及睡前儀式等。
最後父母要遵循的養育原則是堅持。比如,我們要發自內心誇獎孩子的努力行為,並且做到持續誇獎,而不會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改為批評和貶低孩子。
如果孩子已經超出內在小孩形成的年齡段,比如超過3歲以上,已經有了創傷內在小孩的行為表現,書中還給了一個最有效的治癒方法就是母愛的迴歸。母親要學會試著多擁抱和陪伴孩子,按照孩子的實際需要去給予足夠的關愛,孩子就會重新找回自己健康的內在小孩。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一書和其他心理學書籍的最大區別就是不但包含豐富的心理學知識,並且透過大量的真實案例分析了創傷內在小孩的具體表現,而且還深刻剖析了背後的根源,提出了父母預防和療愈孩子創傷內在小孩的有效原則和實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