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有人說:“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是存在著“問題父母”的。中國自古就有“子不孝,父之過;女不賢,母之錯”的訓言。

孩子一旦出了問題,我們究其原因,往往會發現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孩子的父母或過分溺愛自己的孩子,培養出來的必然是溫室的花朵,難經風雨;或父母對孩子拔苗助長,將孩子看成盛裝知識的容器,卻忽視了對孩子的人格教育和情感薰陶。

然而,一味指責父母並不能解決問題,透過透視問題父母的心靈深處,找到問題父母之問題的癥結所在,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

1.問題父母常見症狀之一——“憂慮型父母”,一切圍著孩子轉,整日憂心忡忡。

據調查發現:接近70%的夫婦認為“沒有孩子就不成其為家”;接近90%的夫婦認為:由於雙方都十分疼愛孩子,從而增進了夫妻之間的相互理解,並鞏固和發展了彼此的感情。然而這種情感和價值取向自然就表現為“父母一切圍著孩子轉”,孩子成為了父母聯絡和加深感情的關鍵,成為了調適整個家庭氣氛的紐帶。

這種家長往往整日憂心忡忡,擔心孩子學壞,擔心孩子生病,擔心孩子成不了大器……致使整個家庭終日籠罩在沉悶、緊張的氣氛中。父母“溺愛孩子”和“對孩子進行過度教育”正是這種憂慮心態的折射。

這種父母一方面精心為孩子營造“愛巢”,讓孩子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另一方面則表現為無限加大教育力度,希望孩子能成龍成鳳。而一旦父母的溺愛與過度教育達不到預期效果,造成了付出與收穫的巨大反差,便因此導致父母嚴重的心理失衡。

2.“問題父母”的常見症狀之二:“補償型父母”,自己沒能實現的願望,希望孩子能夠實現。

大凡做父母的,對於自已沒能實現的願望,潛意識裡都希望孩子能夠實現,這就是所謂的“補償心理”。

在這種補償心理的支配下,父母往往就會按照自己的主觀願望來塑造孩子。對於多子女家庭,父母的這個期望是由多個孩子分擔的,但在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的高期望則只能由孩子一人承擔了。

我國某市曾有一項調查,近58%的家長要求孩子“樣樣爭第一”;近92%的家長希望孩子從事腦力勞動;只有不足12%的家長希望孩子從事體力勞動。

父母對孩子如此高的期望值,表現在行為上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盲目為孩子進行智力投資。父母情願自己節衣縮食,也要為孩子購買昂貴的“學習用具、複習資料、智力玩具”以及各種補品等;送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特長班,諸如奧林匹克班、作文班、舞蹈班、古箏班等;為了孩子能夠進入重點學校,父母全力走門路,不惜重金請客送禮等。

父母拼命地給予孩子,力求為孩子創設一個最佳生活空間。豈不知,給予孩子的愈多,父母的期望值就愈大,而過高的期望值只能是奢望,父母難免咀嚼失望的痛苦。

3.“問題父母”的常見症狀之三:“攀比型父母”,拿孩子相互攀比,家長壓力沉重。

有的家長動輒拿孩子攀比,比了語文比數學,比了成績位元長,然後就是比營養、比父母對孩子看誰伺候的周到,甚至比穿戴、比誰捨得投資等等,比了東家比西家,孩子就是她的一切。可是,無形當中也給家長本人造成了沉重的壓力。

家長唯恐孩子落下來,那怕孩子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便會塌天大禍一般,家長情感幾乎處於失控狀態,很難把握自己的情感,又怎麼能正確指導孩子呢?

曾有三位女士,孩子同在一個學校學習,每逢考試時,三位媽媽便是各顯神通,都要親臨考場指導一番。

一個說:“孩子,別緊張,慢慢答。”

另一個說:“孩子,你會不會再細心點?”

第三個則說:“孩子,這次考試你一定要考出你的真實水平!”

可以看出,父母的緊張程度競不亞於孩子本人。一旦考試結果出來,有的父母洋洋得意,有的父母垂頭喪氣,箇中滋味外人實難體會。

家長全神貫注來自孩子的各方面資訊,無論是成績冊上的高低排隊,還是家長會上的表揚與批評,還是孩子同學之間的合作或歧視,所有資訊都會使家長高度緊張,甚至感到非常難堪。

曾在一次家長會上,老師訓戒差生時說到:“考出這樣的成績,真該揍你幾下,你們做家長的自己看著辦吧?”

結果,有的家長一時情感失控,競一邊打罵孩子,一邊流淚,甚至還打了自己的耳光:“孩子啊,你為什麼這麼不爭氣呢?”一句話道出了父母的無限辛酸與無奈。

“攀比型父母”看似十分關心孩子成長,實則關注的只是自己的面子問題,已是嚴重脫離了孩子成長髮展的實際,並對家長本人也造成了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又反過來影響到了孩子身上。

4.“問題父母”的常見症狀之四:“離異型父母”,父母離婚給孩子造成極大傷害。

當今社會,人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係、甚至是慾望需求等,與改革開放之前相比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離婚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據2017年《中國婦女的狀況》白皮書報告:中國有2.67億個家庭,家庭離婚率為1.54‰,據此可知,每年約有40萬個以上的家庭解體。

曾有一項調查表明:當今的離婚率比80年代初上升了185%。離婚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孩子成為了父母離婚大戰中的直接受害者。目前,社會各界都在呼籲要做好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毫無疑問,輕率的離婚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應該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但離異之後,雙方受到的心靈創傷和育兒的艱辛卻很少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同情,可以說這在當今社會還處於一個盲點。

離異後帶著孩子的一方,為了給孩子撐起一片綠蔭,那種既當爹又當媽的難處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可為了孩子的溫飽、安全和發展,他們往往費盡心機,擔心孩子受歧視、被欺凌,憐憫孩子已失去的父愛或母愛,於是他們加倍地給予和付出,盡最大努力去撫平孩子心靈的創傷,甚至有的怕委屈了孩子而不再婚,獨自承受著生活和輿論上的壓力,乃至感情上的煎熬。

離異者由於心理壓力過大,感情往往不穩定,極易出現兩極化。一種情況是,可能對孩子倍加溺愛,幾近一求百應的補償心理充斥始終;另一種情況卻是,在潛意識中把孩子視為前夫或前妻的影子,將離異歸因到孩子身上,使孩子成為了無辜的受害者。

可以看出,父母離異對孩子造成了巨大傷害。一項調查顯示,對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超過了父母死亡。

綜上所述,我們不能總是將眼睛僅僅盯在問題孩子身上,而是迂迴其孩子的身後,找一找孩子的父母身上到底存在著什麼問題?

曾經有一位媽媽帶著她的“十分難管”的孩子去看心理醫生,醫生透過詳細的瞭解說:孩子正常,是你這位媽媽應該看心理醫生了。

只有找到了製造“問題孩子”的原因,才是家庭教育中無論是解決“問題孩子”,還是解決“問題父母”的問題之所在。

10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為什麼有的人“越窮越生”?不是愚昧落後,有些原因挺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