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長因為孩子的記憶力差而無比苦惱,媽媽說:
女兒今年3年級,學習上很努力,但是成績一般,主要問題我覺得是記性比較差。
比如孩子每次看書都重複閱讀好幾遍甚至十幾遍,還會摘抄大段內容,看上去挺用功的,可一到考試就各種出錯,很多知識都沒真正記住。
我們也不知道是孩子的學習方法不對,還是記憶力真就那麼差?到底該怎麼辦呢?
11位認知心理學家曾歷經十年科研總結出讓學習更輕而易舉的認知心理學規律,提出認知規律和學習之間的緊密聯絡,並且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成果,推匯出的最有利於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
比如其中一位認知學習教育教授馬克•麥克丹尼爾,他有兩個主要研究興趣:前瞻記憶和教育,這項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是研究導致記憶和學習失敗的因素和過程。
馬克教授提到,根據他們對大學生群體一個研究發現,反覆閱讀課本往往是白費力氣,並沒有對記憶產生很大幫助。
看到這裡肯定有家長會發出質疑:背誦和記憶不就是靠不斷地閱讀、熟能生巧嗎?憑什麼說反覆閱讀課本沒用呢?
其實,這項研究中說的“反覆閱讀無用”,是因為學生存在這2個方面的不足:
01 反覆閱讀背誦過程中,缺乏思考,僅僅是機械記憶。
我們學習知識,不能只依靠機械性的閱讀、抄寫、背誦,而是要主動回想、總結、概括等,不僅要把新的知識記下來,還要能夠和舊的知識聯絡起來,形成一個記憶網路。
這樣知識的連線才會越來越緊密,即使你對一個知識點的記憶弱化了,但一想到與它相關的內容,仍然可以更輕鬆的回憶起來。
02 以為自己記住了,之後就不再複習。
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分享過這個知識點:大腦神經遵循“用盡廢退”原理,某些知識和技能越是磨練,與其有關的腦神經就越是牢固強大。
很多學生在短時間內反覆閱讀課文,當天是背下來了,但如果幾天幾個星期不溫習,仍然會遺忘,所以這個“反覆”不僅僅要在短時間內做到,更要長期保持。
在學習上,要想達到高效,就需要利用人的認知天性,各種方法組合運用。在《認知天性》這本書裡,作者提出練習的幾條普適性原則:檢索、有間隔、有穿插的練習、多樣化練習、反思,以及細化。
01 集中練習產生短期記憶,間隔記憶促進長期記憶
集中練習,比如上面提到的想要背下一篇課文,就反覆閱讀,這是可以快速見效的,但隨後而至的快速遺忘卻不被注意,所以我們一定要警惕!
有間隔的練習,穿插安排其他的學習內容,加上多樣化的練習,能讓孩子把學到的東西掌握得更牢固,記憶得更長久,而且更為實用。
那麼集中練習更適合什麼情景呢?一是剛剛接觸新知識需要記憶的時候,二就是在孩子臨近考試前,把會考到的重點內容反覆閱讀記憶,可以加深印象。
02 避免機械式閱讀記憶,更多需要主動思考
上面提到記憶的普適性原則是:檢索、有間隔、有穿插的練習、多樣化練習、反思、以及細化。
這其中,孩子的主動思考和多樣化練習是非常重要的,純粹靠機械式的閱讀,比如一篇文章讀20遍,效果往往不佳,那怎麼樣才是避免機械式的閱讀呢?
比如說孩子的學習任務是:背誦一篇課文。
第一步是講課文讀得通順流利、字詞斷句等都不出錯;
第二步開始背誦,直到能夠順利背下全篇;
第三步可以思考課文的中心思想、標註一些重點詞語和句子,這樣背誦的時候遇到困難就可以更好的檢索記憶,幫助回憶;
第四步,別老抓著這篇課文不放,合理安排學習任務,可以去寫作文、做算術,穿插學習;
第五步,間隔一定時間後,例如3天或者一週,安排時間溫習已經背誦的知識,加深長期記憶。
第六步是知識的活學活用,比如孩子背了一篇詩詞是描寫柳樹的,那麼在寫作文時,在外出看到類似風景時,就可以大膽表達出來,和生活場景連線,加深這個知識點的運用和儲存!
這一系列的記憶過程,對孩子學習背誦知識來說,才是更為穩固和長久的。想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孩子的自身努力,更需要我們的適當引導,幫助孩子建立這樣學習的體系和習慣。
掌握學習方法,鞏固所學知識
競思的專業心理認知訓練,可以幫助孩子更科學的掌握學習方法,合理規劃安排任務,告別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學習,充分利用時間,做好自我管理。
比如說,孩子對於知識記憶,只會死記硬背,一篇文章讀10遍抄10遍,不僅背誦效率低,其他科目的學習以及其他事情也來不及做了。
透過心理認知訓練, 競思老師會給孩子一個良性指導,讓孩子慢慢摸索怎麼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怎麼交替學習穿插學習,如何運用一些輔助工具或技巧(如計劃表、思維導圖、學習筆記等)來提升記憶力和理解能力。
這麼一來可以改變常規學習模式,更有利於孩子將新舊知識整合成完備的知識體系,學習生活更流暢更有序,孩子舉一反三、獨立自主的能力也就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