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有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位老人,每天得忍受一群孩子的侮辱。在聽了一遍又一遍‘愚蠢、醜陋、頭頂沒毛’的嘲笑之後,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對那些孩子說,朝他大聲說汙言穢語的人將得到1美元,孩子們非常奇怪但也很興奮,老人果然給了孩子們每人一美元。然後老人對孩子們說,明天你們再來說汙言穢語將得到25美分,孩子們又來了。接下來老人宣佈,從現在開始再說汙染穢語就只能得到1美分,孩子們相互觀望一下,然後不屑地說‘1美分,算了吧’。孩子們再也沒有來侮罵老人。”

以上是《獎勵的惡果》引用的一則古老笑話。關於這則笑話,我們不禁產生疑問,為什麼獎賞卻使孩子們最終放棄了原先喜歡的事情呢?這裡面的關鍵所在:老人透過獎賞孩子們自願做的事,逐漸消耗他們的內在動力。

《獎勵的惡果》

我們一般可能都覺得獎勵是件好事兒,但事實可能並不是這樣。那如果作為管理者和家長,我們應該怎樣恰當地表達獎勵和讚美?如果作為員工和學生,我們又該怎樣自我激勵?

《獎勵的惡果》,它提出了一個很反常識的觀點:社會中流行的“胡蘿蔔加大棒”的獎勵制度,很可能是有害的。這本書還提出了,我們應該怎樣改善工作學習的形式與內容,讓人們自我激勵,培養真正的好員工、好學生。

《獎勵的惡果》的作者艾爾菲·科恩是美國著名的作家、演講家。他出版過十多本著作,作品主要集中在人類行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養等領域。獎勵的惡果》一書以大量的研究和真實的案例展現一個有悖於我們認知的觀點:胡蘿蔔加大棒有害無益!該書作者科恩宣傳人們在受到金錢、評級或其他外在刺激的影響時,實際上表現得更差。我們越多地使用人為刺激物來激勵人們,人們越是對所做之事喪失興趣。

在現代社會,很多人都習慣用獎勵來激勵別人達成目標。老闆會用獎金和假期督促員工完成業績,老師和家長也會用五角星和玩具,讓孩子服從命令,好好學習。獎勵行為非常普遍,很少有人會質疑它的正當性和效果,本書作者艾爾菲·科恩卻對獎勵提出了質疑和批評。#創作激勵計劃#

科恩認為,獎勵表面上確實能讓別人聽從我們的要求,但從最終效果來說,獎勵並不能讓員工工作更出色,讓學生學習更努力,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反而會阻礙他們的成長,讓他們表現更差。為了長遠考慮,我們應該放棄金錢、榮譽這些外部獎勵,而是要培養員工和孩子的內在動力,讓他們自發地追求目標,這樣才能取得持久的良好效果。

第一,獎勵為什麼沒有效果?

許多研究都證實獎勵並不能改善表現,人們覺得獎勵有效,是因為獎勵能改變表面的行為,於是我們就誤以為只要給了獎勵,人們的行為就會改變,最終就能帶來我們想要的結果,可事實並非如此。

獎勵無效的原因有四點:

1、獎勵等同於懲罰,它們都源自行為主義,獎勵本身也包含了懲罰元素,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

2、獎勵破壞了人際關係,讓人們從互相合作變成競爭對立;

3、獎勵忽視了導致問題的真正原因;

4、獎勵降低了興趣,使人們的注意力從任務本身轉移到獎勵上,目標不是高質量地完成任務,而是儘快得到獎勵。

第二,如何正確進行激勵?

1、讓任務內容符合別人的興趣

①管理者要讓員工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並激發員工對工作的責任感;

②老師在教學時,要把知識點同現實生活聯絡起來;

2、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給予充分的關心和指引

①管理者要放棄薪酬激勵,建立雙向溝通的績效評估體系;

②老師要減少考試的次數,並把成績種類減少到兩種,上課可以採用合作型學習;

3、讓人們有自主選擇權

②老師可以讓學生選擇優先學習哪些知識點,決定家庭作業的內容;

上述算是《一分鐘讀懂獎勵的惡果》,供親們快速瞭解本書的主要觀點。就這樣結束了嗎?當然不是。其實我們對於獎勵、績效深入研究與觀念演變,亦逐漸推進企業組織模式,人才管理發展與變革。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組織的結構從金字塔式、科層組織發展到平臺模式。據報告,TOP15的網際網路公司都是平臺模式,而海爾、韓都衣舍、阿里巴巴、滴滴等眾多的企業組織,也已經在企業內部積極嘗試走向平臺化。在這種發展模式下,未來組織最重要的功能將是賦能,而不再是管理或激勵。(波士頓諮詢《平臺化組織:組織變革前沿的“前沿”》)。作為領導者又如何應對這一系列發展?

1.找方向,定目標。找方向是指領導者需要洞悉大局,適時而變,在面對日新月異的大環境,能夠做到敏銳察覺環境的變化,找出適應環境變化的發展方向。定目標是指樹立並傳遞共同發展目標,發展目標可以大到公司目標,小到具體專案目標,目標關鍵是要闡述工作獨特意義,激發員工內在驅動力。

2.適當分權。領導者應根據不同專案,不同環境授予前線人員相應的決策權。由於他們直接面對客戶,放權能夠讓他們為自身特定的業務做決策,快速響應客戶的需求。鼓勵自主性和獨立性,正如華為“讓聽得見炮火的人來決策”。

3.以人為本。領導者時刻記住面對是具有個體差異性的員工,他們有各自的想法,發展規劃,情感需求。傳統胡蘿蔔加大棒是用外部刺激操縱員工行為,最終暗含的是把人比作非生命體。現在領導者需要花更多時間思考他們需要什麼?我如何能夠既實現他的想法,又達到共同目標?彼此的關係從我操縱你變成雙方合作,實現共贏。

8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布克小島|從兒童學習母語的過程,看“習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