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本文選自“蘭海說成長”APP《每週講堂》,講師:柯婷。

為什麼很多孩子都不會,或者不願去考慮家長的感受?

我們能感受到的“寒心時刻”一般是這樣的:

你下班回到家,累得要死,還堅持給孩子做了一桌子可口的晚餐,結果孩子隨隨便便扒拉幾口就說:“一點也不好吃!”

說他兩句吧:“媽媽辛辛苦苦給你做的飯,你怎麼能這麼說?”

結果孩子乾脆一扔筷子,跑掉了。

如果這樣的場景在你的家中經常出現,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就是:

第一,爸爸媽媽覺得孩子不考慮自己的感受;

第二,孩子也會覺得不被理解,甚至覺得爸爸媽媽不考慮自己的感受。

結果,親子關係就變得越來越疏遠,甚至降到冰點,彼此不再有深入溝通。

有的爸爸媽媽就不理解了:

為啥有時候就是想讓孩子考慮考慮自己的感受,結果卻引起孩子這麼大的反彈呢?

原因可能有兩層:

第一,家長要求孩子考慮自己的感受,但自己首先並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

你覺得孩子是“白眼狼”,孩子卻覺得自己不被理解,雙方都很委屈,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就降到了冰點。

要知道,尊重感受這件事,是需要雙向的。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我們平等的相愛,是因為我們互相瞭解,互相尊重。”孩子很多時候是透過模仿來進行學習的。

我們想教給孩子某種品格,自己如果無法身體力行,而僅僅要求孩子做到,是很難有信服力的。

第二,家長能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就覺得自己不用說出來,孩子也一定能夠明白我們的感受。

出於這種理所當然的心態,我們很少去考慮或者要求自己去明確、恰當地向孩子表達感受。

但其實,當我們都沒有表達感受的習慣的時候,孩子又要從哪裡學會體恤和顧及他人感受呢?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下面這句話很重要:

先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再清晰明確,不繞彎、不迴避地表達家長自己的感受。

這句話怎麼能夠貫徹執行到現實生活中呢?現在我們來講一講方法。

在這裡,你需要運用到“CCT溝通與交流技術”

“CCT溝通與交流技術”是一種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的方法,是我們取得專利的技術,簡單來說包括下面6個環節:

1.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且用語言、表情、肢體表達出來。2.給孩子一個具體的目標。比如“好好吃飯”就是個抽象目標,而“五分鐘內把飯吃完”就是一個具體的目標。3.給孩子提供方法。4.預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並引導孩子找出解決辦法。5.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會陪伴和幫助你。6.給到孩子鼓勵和支援。

如果想詳細瞭解其在具體場景中的運用,您可以在“蘭海說成長”APP搜尋關鍵詞“溝通”,學習相關課程。

“CCT溝通與交流技術”中,很關鍵的一步就是“談感受”,我們要談的不只是孩子的感受,在接納孩子的情緒之後,我們也要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慢慢學會理解,學會考慮大人的感受。

下面我就分開說說“理解孩子的感受”和“說出自己的感受”。

什麼程度才算是 “理解孩子的感受”呢?

打個比方,當我們想給孩子報一門課外班時,孩子心裡也許是不情願的,但是表面上又不好意思拒絕,表現出來的可能就是遲疑、不吭氣,但我們卻把這種沉默當成了預設。

結果報了班之後,孩子出現了消極怠工的行為,家長還莫名其妙:

“當初明明是你自己答應報班的,現在怎麼又是這種表現?父母又花錢又花時間,你怎麼就不知道體諒父母呢?”

你看,實際上,這件事的發展,是從最初我們忽視了孩子的感受開始的。

再說說如何“正確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就像我們開頭舉的例子,當媽媽很疲勞、甚至很不愉快地回到家裡,情緒已經很低落了,但很多媽媽由於各種原因,比如不想給家裡人新增壓力,不想把情緒帶回家中等等,會選擇什麼也不說 ,把難受的情緒壓下去,要求自己成為一個任勞任怨,為孩子甘願付出的媽媽。

但是這份“甘願”裡面,已經壓抑了太多的負面情緒,比如「委屈」、「無助」,所以當孩子說“一點也不好吃”的時候,我們就爆發了。

我們覺得這個孩子一點都不考慮家長的感受,一點都不體貼,但實際上孩子對媽媽的委屈、難過毫無所覺,因為媽媽根本就沒告訴他呀!

所以,如果在最初回到家裡的時候,媽媽能夠大大方方地說出:

“媽媽今天好累,需要先躺一會兒,半小時之內別跟我說話好嗎?”

“媽媽今天跟同事鬧不愉快了,現在心情很不好,你跟爸爸出去吃飯吧,媽媽不想不做飯了。”

孩子從我們的表達中,自然就知道了媽媽的感受,以後也會越來越明確媽媽也會有不開心,會有低落,會有難過等種種情緒。他自然而然就可以學會理解和考慮到別人的感受。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有一部分父母,他們不是不表達自己的感受。而是不直接,或者用錯誤方式來表達感受。

當孩子因為憤怒,舉起小拳頭想要捶打家長的時候,家長明明很想制止孩子,但他們卻說:“你打啊!你打啊!你倒是使勁打啊!”

當孩子傷心大哭的時候,家長明明很心疼,但他們卻說:“你哭吧,哭個夠吧!”

當孩子吃飯慢吞吞的時候,家長明明急得要命,卻還是說:“你這飯吃的好快啊,才吃了1個小時!”

這種諷刺的表達,會使孩子更加難以解讀大人的感受和情緒,長久下來,孩子又怎麼能夠體諒你呢?

最後,《非暴力溝通》裡有一句話,送給各位爸爸媽媽:“語言是窗戶,或者是牆。它們審判我們,或者讓我們自由。”

跟孩子溝通的語言,到底是牆還是自由,這個決定權,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10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解讀寶寶的“微笑”發育過程:越早會笑真的越聰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