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能看到有家長在社交群裡抱怨自己的孩子“真不聰明”或者就是“太笨了,一道題總是講了很多遍都記不住。”
值得注意的是,當家長把孩子定義為“笨小孩”的時候,那麼這個孩子很有可能會帶著“笨小孩”的標籤過完他的一生。
如果一個人認定了自己就是一個笨蛋,那真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因為這就會導致他無論做什麼都不願意為之努力,甚至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和困難,都會選擇退縮和逃避。
因為在他的心裡只會反覆想著“反正我也笨,能力也弱,做不對也是應該的”。
一個人總是抱著這種“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就不要指望會收穫什麼好的結果。
如果讓孩子在這樣的狀態下成長並且大腦長期處於不思考的狀態,那麼長大以後他就真的有可能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笨蛋”。事實上,在物質、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當今社會,哪裡會有什麼“笨小孩”呢?除非是那些在醫學上已經給了明確診斷,存在一些缺陷或者有些疾病的孩子,除此之外其他的孩子都沒有從智商上顯露出“笨”的跡象。
而在普羅大眾眼中那些所謂的“腦子不好使”或者是從孩子行為、結果上所表現出來的“不聰明”,比如學習成績不好、記不住單詞等。
這大機率都是因為學習上不努力,導致落下的知識點過多,或者上課不能專心聽講導致線下不會做作業等。
究其根本與智商無關,而是在於孩子不夠努力、不夠認真。
有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特別差,經常是班裡的倒數幾名,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笨小孩”。
但事實上這個孩子一點都不笨,反而遊戲玩得特別好,是大家公認的“遊戲天才”,常常是遊戲榜上的“常勝將軍”。
要說他不會努力嗎?或者不具備努力的技能嗎?還真不是,只是這些努力都用在了遊戲上,甚至還為玩遊戲做了很多攻略,背了很多的技能內容。
那為什麼這麼努力玩遊戲的孩子卻不願意花時間在學習上?
就是因為這個孩子在剛開始玩遊戲的時候感受到了“勝利”的滋味,而這種勝利的愉悅感激發了他持續去努力的動力,並且從中獲得了一定的滿足感和自信心。這就好比一些學霸在學習上嚐到了“甜頭”之後,比如考試名列前茅、家長的誇獎、同學的羨慕,這都會讓他感到十分的愉悅,而這種感覺也就支撐著他繼續努力學習。
人和人之間的天賦能力雖然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並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每一個“天才”所表現出來的超乎平常人的能力,其背後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在持續性地努力,而這努力的源頭就是最初所獲得的愉悅感。
所以,如果家長想讓孩子在某一領域變得“聰明”,或者想讓他變得努力,這關鍵要素之一就在於孩子最初在嘗試努力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有沒有給到他足夠的愉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