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現在的孩子們,大部分都會有很多玩具,家裡會有專門存放玩具的地方,但是不管家裡有多少,出了門看到新玩具還是要買。孩子在超市或商場鬧著要玩具的場景,想必很多父母經歷過,所以現在我儘量不帶嘟嘟去有玩具的地方。

小孩子真是把喜新厭舊的天性發揮到極致,不管多麼新奇的玩具,不管當時多麼喜歡,不買下就不罷休,但是買回家之後,很快就扔到一邊不聞不問了,見到新玩具依然要買。

儘管家裡玩具多得沒地方放,嘟嘟玩得最多的,還是一種不需要玩具的遊戲,在家裡,玩具櫃裡的玩具常常束之高閣,幾個月不動,而這種小遊戲,嘟嘟每天都在玩,還要求我也和他一起玩。

比如,我們在床上看了一會兒書之後,嘟嘟突然說,我們玩賣東西吧,我說好,可能他也懶得再去拿玩具作為道具了,所以啥也沒有,他直接喊“賣東西嘍,賣東西嘍”。我問“你賣的什麼呀?”他說“有牛奶、有糖,還有雞蛋”,我說“雞蛋多少錢?”,他說“十塊錢”。我說,我要一個雞蛋,他把手往空氣中抓了一下,往我手上按了一下,說“給”。我說,給你十塊錢,他張開手,我往他手上按了一下。

他又說,我們來做巧克力蛋糕吧?我說行。

“加點麵粉,加點牛奶”,我往面前虛擬的鍋里加材料,“加點白糖,加點雞蛋,加點巧克力”,嘟嘟也用手做出倒的動作,然後,他用手劃圈,“攪拌攪拌”。

然後端起來那個無形中的容器,假裝放到另一邊說“我們來烤吧”。

“烤好了,媽媽你吃”,“好吃嗎?”

我裝著吃蛋糕的樣子,嘴裡說著“好吃好吃,yammi yammi”。

“這個不甜,我們再烤一個吧”。

於是我們重複剛才倒材料、攪拌、烤蛋糕、吃蛋糕的過程,手裡什麼也沒有,我們興致勃勃的玩了一遍又一遍。

假裝遊戲。

對了,我們每天玩的這種遊戲,就是假裝遊戲。假裝遊戲就是我們常說的“過家家”,幾乎每個人在小時候都玩過,我還記得小時候和鄰居的小孩用泥巴玩過家家,和表妹披著大人的長圍巾,當水袖甩來甩去,表演唱戲。

假裝遊戲可以有道具,也可以沒有,道具可以自己做,也可以用現成的玩具,還可以用家裡的物品改制。

嘟嘟非常喜歡玩假裝遊戲,而且玩得花樣也很多。

嘟嘟還會穿著我的衣服,說,我是媽媽,我告訴他“女生才能當媽媽”。

我們常玩的,還有警察與小偷的遊戲,嘟嘟說“媽媽,你來當警察,我來當小偷”,玩一會兒,他會說“媽媽,你來當小偷,我來當警察”。

嘟嘟扮演過太多的角色,有時候,他當奧特曼,有時候,他當怪獸,有時候,他當霸王龍,有時候,他要當老師,有時候,他要當賣東西的老闆,有時候,他大呼小叫的說“媽媽,光頭強又在砍樹了,我們快去把他打跑”。

不知道他的小腦袋裡,裝著多少新奇的想法。

就像昨天吃砂糖桔,他剝出一個很小的桔瓣,就滿懷驚喜地拿給我看“媽媽,你看這個小桔子多可愛啊,它是桔子寶寶吧?”然後,他又拿了一個大點的桔瓣,說“這個是桔子媽媽”,又拿了更大的一個,說“這個是桔子爸爸”,他把小桔瓣放在中間,兩個大的放在兩邊,說,“這是桔子一家”。

我真的要為孩子的想象力驚歎了。

有時候,我們也會拿一些玩具來玩,比如假裝賣東西買東西,比如拿動物模型來互相攻擊,玩動物打架。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孩子們玩假裝遊戲。

可以促進認知技能和社交能力的發展;可以促進各種心理能力的發展,包括注意、記憶、邏輯推理、語言、想象、創造、反思,以及對自己行為的控制力和採納別人觀點的能力。

但是假裝遊戲是需要孩子的認知和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玩,太小的孩子玩不了。

心理學家透過觀察和研究,把孩子做遊戲的型別分為機能遊戲、建構遊戲和假裝遊戲,這三種遊戲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的,其中假裝遊戲難度較大。

下面我們來看看三種遊戲對應的年齡和遊戲內容。

1、機能遊戲:

約0-2歲,主要是重複性的、簡單的動作,比如用手撥動可以轉動的玩具,來來回回推小汽車,沒有目的地抓、拍打等。

我們給小寶寶買的玩具,孩子拿著晃動、拍打等,都是屬於這種,重複、簡單,沒有目的。

2、建構遊戲;

約3-6歲,建構遊戲是創造或構建某種東西,比如用積木搭房子、畫畫、拼圖等。建構類的遊戲需要孩子有一定的空間能力和想象力。

嘟嘟在一歲前我就給他買過積木和拼圖,可是他根本不感興趣,老公也說,孩子現在還玩樂了這個,到3歲左右,才逐漸愛上玩拼圖,但是對搭積木還是興趣不大。

3、假裝遊戲:

約2-6歲,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過家家,孩子假裝自己是別的人,或者動物、物品等,或者扮演故事、動畫裡的人物。

每個人孩子開始玩假裝遊戲的年齡不同,嘟嘟從2歲多就喜歡玩假裝遊戲,經常和他一起玩的騰騰,3歲多將近4歲,幾乎沒有見過他自己玩假裝遊戲,有時嘟嘟會找他玩,才會配合玩一下。我帶嘟嘟回老家時,哥哥家的小女孩糖糖,也喜歡玩假裝遊戲,她對嘟嘟說“我做媽媽,你做爸爸”,他們拿著廚房玩具玩做飯,糖糖還對嘟嘟說“你叫我老婆”。

假裝遊戲為什麼能促進孩子各項能力發展?

前文說過,假裝遊戲能夠促進孩子多方面能力的發展,為什麼假裝遊戲有這樣的作用呢?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幼兒透過假裝遊戲,可以練習和強化新獲得的表徵圖式”。

“表徵圖式”從字面很難理解,也不好解釋,我的理解就是孩子的認知和行為,孩子透過觀察和探索,能夠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也會習得一些行為,比如人和人怎麼交往,孩子學習到的這些東西,透過假裝遊戲得到了練習。

假裝遊戲有幾個特點。

一是需要表達。

假裝遊戲不像機能遊戲和建構遊戲那樣,自己玩就行,不用去表達,假裝遊戲一個人可以玩,但通常是兩個以上的孩子,或大人配合孩子玩,這時候,作為角色之一的孩子,就需要用語言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意圖。

這對錶達能力和語言能力都是一種鍛鍊。

二是需要模仿。

在假裝遊戲中,孩子通常會模仿他看到過的,或者故事、動畫片裡的一些情節,這也會鍛鍊孩子的記憶力和模仿能力。

三是需要合作。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心理學家米爾德萊德﹒帕頓認為,假裝遊戲屬於合作遊戲,相比於平行遊戲和聯合遊戲,合作遊戲是一種更高階的互動。

在假裝遊戲中,孩子們需要考慮和接納同伴的意見,需要為達成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制定遊戲規則,在玩的過程中,有分工,也有合作。

所以,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有人說,經常玩假裝遊戲的孩子,情商更高,情感更豐富,根據我的觀察,也確實如此。

四是需要想象。

假裝遊戲並不完全是對現實的模仿,還需要想象,因為孩子並不是照著劇本在玩,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可能是想到什麼就玩什麼。即使是模仿一些故事,也會不斷加入自己想象的情節和內容,孩子想象得越離譜,其實就越有創造力。

在家裡,不妨這樣和孩子玩玩假裝遊戲。

假裝遊戲不僅有趣,還可以讓父母透過這種方式,迂迴地瞭解孩子在外面經歷了什麼。比如,孩子上幼兒園後,因為表達能力有限,可能不會向父母描述自己在幼兒園的經歷,這時,家人可以透過讓孩子來假裝是老師,家人來假裝是孩子,玩在幼兒園的遊戲,孩子把自己當作老師時,自然會模仿老師在幼兒園說的話和做的事。

也可以讓孩子假裝是其他小朋友,假裝是接觸過的人等。

小一點的孩子,可以透過假裝遊戲瞭解孩子,而孩子大一點之後,比如中小學階段,可以和孩子,或者幫助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扮演課文裡,或者小說、故事裡的人物,在家裡演演情景劇,不僅非常有趣,也有助於孩子理解課文和作品內容,體會人物情感,對孩子的成長也非常有益。

聽過一位老師講課,這個老師在國外做幼兒教師,她經常組織孩子們表演童話故事,道具都是就地取材,自己製作,比如用床單當披風,用紙袋來自制尖頂帽子等,看起來非常有趣,孩子們也樂於參加。

其實製作道具、表演童話情節,這個過程,孩子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創造力、表達能力等,都能得到提升和鍛鍊。

“我來做爸爸呀,你來做媽媽,我們一起來呀,來玩過家家,淘米、洗菜、放鹽,小菜燒好啦呀,娃娃肚子餓啦,我們來喂他”。

這是嘟嘟經常唱的一首兒歌,歌裡的內容,也是他喜歡的遊戲,在他長大以後,也將會是美好的回憶。

和孩子們玩一玩假裝遊戲吧。

11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完美主義媽媽應該如何面對“說不聽,教不會”的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