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後覺得有些餓,於是到附近的一家米粉店去吃米粉。這家店新開張,裝修、味道都很不錯,生意很好,但是價格比一般的米粉店貴。
剛剛遇到小學放學,一位媽媽也帶著兒子在店裡吃米粉。媽媽要了一碗四鮮的(這家店的米粉比其它店多一道菜,稱為四鮮,因此價格也貴了不少),給兒子吃。兒子吃得很香,夾了一塊肉給媽媽吃,可是媽媽卻一臉不耐煩,皺著眉頭一努嘴,生硬地推開:"快吃!快吃!我還忙得很!"然後又是一大堆的嘮叨……
如果我沒看錯,孩子的臉上有一絲沮喪。其實,前一刻,媽媽的表情讓我暗暗心驚。她不可能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她的臉看上去,幾乎可以用“厭惡”來形容。快吃,別浪費時間,你要吃已經給你買了,還要幹嘛,一天到晚就知道吃,你別管我,你管好你自己,管好你的學習……我腦海裡響起這些畫外音,然而,我理解這些畫外音——或者,應該說,我習慣。我們習慣了被這樣對待。然而,多好的孩子啊,想著媽媽。如果是我的孩子,我想親親他的小臉。
但是不少媽媽,也許是生活的柴米油鹽使她厭煩,使她變得粗糙,粗糙得體會不到了孩子對她的愛,體會不到孩子的感受。
這使我想起了女兒小時候的事情。以前,家裡吃完飯,孩子爸總是習慣性的把所有的剩菜剩飯全部掃光,女兒沒有吃完的他也不嫌髒,都是一掃而光。有一次, 女兒夾了一塊肉,咬了一口後就直接放她爸碗裡。我感到很吃驚,問她為什麼這麼做。她說:"爸爸不一直都是喜歡吃我剩下的嗎?"
這時,我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了。我跟女兒說:"爸爸吃剩菜剩飯並不是他有多喜歡,而是因為他愛你和媽媽。他把最好的都留給你和媽媽吃 ,我們也要把最好的給爸爸,好嗎?"
從此以後,每次吃飯,女兒都主動給爸爸夾她最喜歡吃的菜,她老爸也欣然接受。在這個過程中,女兒學會了被愛和愛。
現在有不少家長都在感慨,自己對孩子付出了很多,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但是他們卻不知道感恩,一個個都成了白眼狼。大家在感慨的同時,卻並沒有去反思過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不知道感恩。這難道都是孩子的問題嗎?
父母都習慣把最好的留給孩子,但是如果我們長期只知道付出而不知道接受,孩子就會變得自私。
做父母的,不僅要愛孩子,還要讓孩子學會去愛。愛和被愛,是生而為人最溫暖的禮物與回饋。
每次想罵孩子
我對你那麼好,你應該對我一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