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育兒先育己”,身為父母,我們的引導的方式方法,對於孩子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憑心育人,那中國的父母,大多數者都是合格的,然而,事與願違,我們總覺得自己付出了所有,操碎了心,但孩子的表現,讓我們滿眼的失望與無奈。
為什麼會這樣呢?
論語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但社會發展到今天,我更傾向:己之所欲,亦勿施於人。就是說,我們想要的,也彆強加到別人身上,因為自己喜歡 ,別人不一定喜歡 。
比如:我們覺得這樣做,那樣做,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孩子接受嗎?退一步來講,確實是對孩子好,但我們有沒有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或者喜歡的方式,來讓孩子接受呢?所謂,育兒先育己,這個才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 別玩了,趕緊寫作業去 ”,和 “ 寶貝,遊戲時間結束了,該去完成今天的作業了” 能一樣嗎?
我們習慣了我們了表達方式,習慣了用成年人的思維對孩子教育,但孩子的心智和我們不在一個層面上的,我們在社會中,都會對和我們認知不在一個層次上的人交朋友啊,共事啊等等,反之,孩子也一樣,他們理解不了我們所說的對他們好,或者沒有那麼深刻,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問題,身為父母,對待孩子的教育,我們不合格,有的家長,要麼吵,要麼命令,要麼語氣冰冰的,等等,換成工作中,我們的上司,這樣對我們,我們是什麼樣的狀態,就不難理解,孩子的想法,我們會有理智的壓下,孩子會嗎?
所以,育兒,先育己,現在青少年的情理問題日益衝突,是和我們的作為密切相關的,不要再把一切歸結於孩子,做不到育己,談何育兒。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