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到過這樣一篇新聞:2018年4月28日,美國的唐氏綜合徵Cody Sullivan修完了肯考迪亞大學的四年大學課程,取得了大學畢業證。
唐氏綜合症即21-三體綜合徵,我們曾經在高中教材上見過,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產生的疾病。60%患兒在胎內早期即流產,存活者有明顯的智慧落後、特殊面容、生長髮育障礙和多發畸形。
在國內,基本上看到有人是這個疾病,就已經認定此人是智商不足,前途一片灰暗,更不用提上大學了。有唐氏綜合徵的孩子基本上都會被送到特殊學校學習,或者被家長遺棄到福利院裡。家長就這麼放棄了嗎?
其實,家長的手裡抓著孩子的未來。正如美國這個成功例子,只有家長對康復的理解和堅持才能拓寬孩子的未來。換句話說,無論是唐氏綜合徵的孩子,還是正常健康生長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什麼?
是家長對孩子無私的愛和堅持,正是如此才能在未來看到奇蹟。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孩子比以前更聰明,我卻不以為然。
在我看來,現在孩子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情況。很多所謂聰明的情況都是因為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孩子們的知識量豐富,眼界寬。但是這隻能說明孩子可以接受的東西變多了,並不能說明他們聰明,一個只是被動接受的孩子永遠不能用聰明去詮釋。
當然,現在有一部分孩子在優秀的家庭教育中成長得相當出色,而多動症兒童、孤獨症兒童、肥胖症兒童等等的數量在逐年增長。
是的,有些孩子思維慢得堪比蝸牛,注意力持續時間無法超過五秒,正如這位。
一個男孩在測驗中得了1分,現在正耷拉著腦袋,伴著沉重的步伐邁進班級。
班主任暗暗嘆了口氣,十足憐惜。但是他又想到,每一次的上課,自己是如何反反覆覆提醒男孩,又是如何於事無補。
放學,讓他留下來單獨輔導,他是如何連最簡單的字詞照著抄都寫不會的,是如何寫一個字分不清橫豎撇捺的。關鍵是還要花很多精力無時無刻盯著他,以免他隨時隨地的走神。
而班主任每次遇到這個學生的母親,就像一個裝著滿滿焦急和愧疚的容器,她的每一次傾訴都將這些情緒傾倒下來,讓人無奈又難受,卻是如何安慰都無濟於事。
這確實是很讓人同情,老師在課後輔導這個孩子的時候都感到難受,這個媽媽在監督他完成家庭作業的時候不知道會吃力到什麼地步。
如果換做是其他人,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孩子,是不是會害怕老師的歧視和問責,以及身邊異樣的目光呢?
事實上,班主任也無法斷定,這是否就是今後他遇到的最差的學生,因為在漫長的教學歲月中,總是會有更甚於此的情況出現。當老師的底線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打破,剩下的就只有平和和理解,不少老師始終相信:有些孩子他只是比別人慢點,長大一些就會跟上的。
這是一個家長和老師都未曾輕言放棄的孩子,在全區統考的時候,幾科下來空空白白一大片,卻堅持把自己會寫的答上去了,這在國內大概也算是一個奇蹟。
但是這畢竟是個例。
我想起十幾年前自己的小學時光,老師對於這類孩子不是視若不見,就是痛下打手。家長對這類孩子也是消極對待,更多地送一個特殊學校。
也許隨著時代的改變,教育的改革,人們的觀念也在轉變,這些現象會收斂,或者以一種更加溫和的方式呈現。
正如學校裡的教師,班主任雖然理解和平和,但是那些監考員,卻無一不諷刺和嘲笑。
確實,學校教育對於孩子的發展效果微弱,僅佔到孩子成長的20%,但是家庭教育卻佔到了60%。家長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會更有幫助,至少會讓一部分孩子不至於落後那麼遠。
那麼學校呢,如何才能夠改善這種情況。我們的教育是否公平?地區差異、城鄉差異依然存在,在接受度高的發達地區可以堅持教育一個智力有問題的孩子,那麼在接受度低的偏遠地區呢,他們會怎麼樣?
教改確立能否提高科學性?不斷的改革卻看不到什麼效果,總能在教材裡找到更多的問題。教學大綱咬文嚼字,口號卻在不斷變化,這又是為什麼?
教育不自下而上,反其道而行之,效果怎麼會佳?模仿大過創新,在本質上怎麼能改進?教改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麼?到底是為了提升教育,還是為了一味地演戲、測試和折騰一線的老師?
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教學,物件永遠是學生,而現在,教育的監督評價體系放在這裡,太多被動的應付檢查、做資料。
教學不能失了本心啊。
學校教育需要在這些方面改變,改善。希望那些緩慢的孩子能夠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努力下,得到更多的發展,他們是可以做到的。希望敏捷聰慧的孩子能夠在正確的環境,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希望教育的春天早點來到,祖國的花朵越開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