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爾對他的兒子喬治一點辦法都沒有
小傢伙4歲了,原本去年就該上幼兒園的,但是以為他去年生了場大病,使得入園時間延遲了一年。可是無論媽媽怎麼哄她,小喬治就是不願意去幼兒園。為了這件事情,母子倆已經磨了快一週了,孩子父親布朗偏偏出差在外,米歇爾漸漸失去了耐心。
這天晚上,布朗終於回來了,還沒進家門,就聽見小喬治的哭聲。他急忙推門進去,只見兒子又是跺腳又是叫喊,還滿地打滾。原來,米歇爾下達了最後通牒:無論如何,明天一定要去幼兒園。 又累又餓的布朗見此情景,第一個反應就是把兒子關到他自己的房間裡。可是布朗很快就改變了主意,因為他意識到這樣做對事情一點幫助都沒有,他希望喬治能以最好的狀態走進幼兒園。他坐下來,開始思考對策:“如果我是喬治,什麼會讓我產生去幼兒園的動力呢?認識新的小夥伴,做遊戲或者學習拼圖.........對了!拼圖!就這麼辦。"
布朗拿出了原本買來給喬治當禮物的拼圖,叫上了妻子米歇爾、女兒麥琪,三人圍在桌邊,嘻嘻哈哈地玩起了拼圖。喬治哭了一會兒,被他們的笑聲吸引過來,看了看,就吵著要加入進來。布朗對他說:“不行,你必須先去幼兒園學會了拼圖,才能參加。”然後,喬治和米歇爾一起,儘量用喬治能理解的語言,向他描述進了幼兒園以後能夠參加到的各種活動和好玩的事情。
第二天,米歇爾原本以為,喬治肯定又賴在床上不肯起來。誰知,小傢伙竟然已經自己穿好衣服躺在床上,見到媽媽進來,他馬上爬起來:“媽媽,我們快一點,我不想遲到。”
這個故事裡的事情,在我們生活中隨時都可能碰到,如果你是喬治的父母,你會選擇怎樣的方式呢?威逼利誘?還是選擇把孩子關進小黑屋?你能做到像布朗那樣,四兩撥千斤地解決兒子的不想去幼兒園這個難題嗎?
布朗採取的策略之所以立竿見影,那是因為他從喬治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對於喬治來說,上幼兒園這個行為對於他來說是件壞事,這其中隱含著諸如膽怯、對未知的恐懼等消極意義。布朗透過由他導演的家庭喜劇,消除了小男孩內心的恐懼,使上幼兒園對他產生了積極地意義,那就是:去幼兒園,就能加入到有趣的家庭活動中,這個新意義的產生,則完全是透過他父親的操控獲得的。父親對他哭鬧得不理不睬,使他體驗到了被排斥在家庭之外的恐懼,這種恐懼也正反映了他不願意去幼兒園的深層原因——他對家庭的依戀;他願意去幼兒園,其實並不是因為那裡有多麼讓他感興趣的事,而是他意識到去幼兒園對他迴歸家庭的情感圈來說意義重大 ,所以他才會轉變自己的態度。
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這樣你來我往的內心較量,這種較量就是博弈,通俗的說法也可以稱之為花招、詭計。在職場、商場、情場中,這種產生於人際博弈過程中的操控與反操控幾乎人人都會碰到。之所以用操控這個詞,是因為這種做法是中性的,遊走於陽謀與陰謀之間。他可以是一種克敵制勝的謀略,也能夠成為殺人於無形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