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媽媽似乎都會說:“孩子雖然是我十月懷胎生的,但是他不是我,他是獨立的個體,我只希望他能健康快樂的成長,絕不會用完美主義的標準去要求他。”
但是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真的能做到“不要求”嗎?
又在多少個不經意間,我們也成為了“橡皮擦媽媽”,只不過都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這樣的錯誤有很多媽媽也在重複著,卻覺得理所當然。
輔導孩子學習可謂是每對父母最頭疼的事情,昨天還有同事開玩笑說:“不學習的時候一副歲月靜好的樣子,一到寫作業的時候家就變成了戰場。”
同事的小女兒今年剛上一年紀,寫的字都是歪歪扭扭,於是她不停地糾正孩子拿筆的姿勢,看她寫得不好的字就幫她擦掉,還是一副“為你好”的態度讓重新寫,結果女孩就委屈地哭。
因為家長只注意到了孩子寫的字不好看,卻忽略了孩子的勞動成果。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成為“橡皮擦媽媽”呢?
1. 陪她一起慢慢來
與其讓孩子“慢慢來”,不如陪孩子“慢慢來”。
其實誰都會犯錯,尤其是幼小的孩童,我們不應該對他們有過高的要求,應該在等待中陪他們慢慢長大。應該多一份鼓勵,多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不管這個成果是不是真的有很大的價值,至少意義是有的。
不要去主動修復他的錯誤,而是陪孩子一起面對挫折和困難,這會讓他的態度更堅定,目標更明確。
給孩子選擇興趣的空間和權力,不要打著“民主”的旗號,綁架他的決定權。
2. 提供適當的幫助
我們經常聽家長們說這樣的話:“他就是小孩子,什麼也不懂。”
研究證明,孩子們從一出生就具有洞悉撫育者心理的能力,就拿小孩子沉迷玩具不吃飯為例,他們為什麼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這樣,正是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我不吃飯,爸爸媽媽就會來餵我。
如果單純害怕孩子出錯和添麻煩,總是不停地提醒、督促孩子,這種過度參與和親力親為的撫育方式無形中讓孩子形成過度依賴的心理。
尤其對完美型父母來講,只在一旁看著孩子做一些不完美的事情而不插手是很困難的事情,但希望你意識到: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品,他有權利決定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掌管全域性而又不過度插手便是你給孩子最大的支援。
3. 讓孩子從每件事中收穫正能量
在充滿正能量的環境中長大,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樂觀的想到好的一面,而家長就是一面再好不過的鏡子,孩子一直在鏡子的另一端模仿你的言行舉止。
人生嘛,誰不曾經歷過歪扭跌撞?孩子不是我們操控的工具,我們不能要求他們必須照著我們設定的軌道前進,人生也遠遠不是隻有鉛筆與橡皮擦,不是每一次擦掉重寫就可以獲得更好的未來,理想的人生是放穩自己的態度,一筆一畫都盡力地完善、進步。
好父母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手,你不能一輩子為孩子兜底,但你的愛和積極心態卻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