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聽話、懂事,然而許多孩子到了3歲左右,也就是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已經有了自己的事情要由自己來做主的心理,內心開始了自我與外界之間的探索,所以這個時期的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來證明自己。
主要表現為只要不合他們的心意,便會用語言和行動來進行抗議。對於這個第一個叛逆期的孩子來說,說狠話、髒話等行為是非常普遍的。
“媽媽,你去死吧!”孩子如此自然的狠話,令媽媽受傷不已
閨蜜小雯有一個3歲多的兒子亮亮,最近幼兒園已經開始放寒假了,因而小雯只能全天帶著亮亮。
長時間的相處之下,小雯發現亮亮一改往日的乖巧、聽話,彷彿一夜之間換了一個人一樣。
不僅喜歡事事與她作對,如小雯叫亮亮吃飯,他雖然也會將飯菜吃完,但期間會一直批評小雯的廚藝。
“媽媽做的雞翅真難吃”、“媽媽煮的麵條是全世界最難吃的”等等,明明前一段時間亮亮還十分喜歡小雯煮的麵條和雞翅。
而且最令小雯震驚的是,前天晚上9點多的時候,她關掉電視讓亮亮上床睡覺。亮亮居然非常自然的說出了:“媽媽,你去死吧!”
雖然知道亮亮還想繼續看電視,不想睡覺,但說出如此過分的話,還是令小雯傷心不已。
當下小雯立刻動手打了亮亮,小雯的丈夫也嚴厲告誡亮亮以後不可再說如此過分的話。看到爸爸媽媽如此嚴肅,亮亮只好再三保證自己不會再說類似的話了。
問及他怎麼會說這樣的話時,他居然說是看到電視裡對於討厭的人或事就是這麼謾罵的。
自此以後,小雯和丈夫更加謹慎監管亮亮接觸的資訊,以防他又胡亂模仿。
有關研究表明,一般孩子到了3歲至4歲時,是他們的自我意識覺醒時期,也是語言快速發展的時期,模仿能力更是超乎我們的想象。
在這個時期內,如果孩子接觸到的人或者資訊裡包含了一些罵人的狠話、髒話,如“你去死吧”、“你是蠢豬”、“我要打死你”等等。
他們很可能並不知道其中的含義,只會單純的模仿,引起別人的注意,證明自己而已。
滿口髒話、過分的言語等,都不會令人喜歡,而且還會引來別人的嫌棄、討厭。任其發展,很可能會上升到動不動就打罵他人,這是非常不利於孩子良好性格養成以及人際交往的。
所以,家長們遇到此類情況,一定要及時制止以及引導孩子改正!
孩子發脾氣說狠話,家長要“以暴制暴”!及時制止與引導!1、適當進行懲罰
孩子第一次發脾氣說狠話,家長可以透過言語來教育孩子。但孩子還是屢教不改,家長規勸多次無果的情況下,那就需要向孩子立規矩,一旦孩子再次犯錯,那就需要進行相應的處罰。
比如今天亂髮脾氣罵狠話、髒話,那就不能看動畫片或者是一個月都不許再買玩具等。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在孩子3歲左右就要及時與他們立下規矩、規則,堅決貫徹實行,哪怕孩子哭鬧也不能妥協。這樣才能讓孩子有自控能力,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與情緒。
2、冷處理
許多孩子之所以亂髮脾氣說狠話,很可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內心缺愛,希望透過這樣的舉動來吸引家長的關注。
比如孩子在說狠話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瞄家長,觀察家長的反應,臉上甚至會出現期待的表情。
此時家長們要做的便是不給予迴應,也不要搭理他們。幾次之後,孩子們就能明白這樣的行為是無法吸引家長的注意力的,便慢慢放棄這些舉動了。
3、以身作則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他們的言行舉止大多是透過模仿身邊的人或者是透過電視等途徑。
所以家長們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創造一個文明、積極向上的良好成長環境,不要在孩子面前說髒話、狠話。同時,也要注意監管孩子觀看的電視或者書籍內容。
4、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表達情緒與想法
孩子因為接觸的人、事物都還少,語言還是比較匱乏的,所以他們只會說一些“打死你”、“去死吧”之類的狠話來表達自己的憤怒、不滿情緒。
因而家長要及時引導孩子學會正確表達情緒以及內心想法的方式,比如“我生氣了”、“我不開心”等句式代替髒話。
當孩子能運用這些話的時候,家長可以給予足夠的鼓勵與肯定,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方法。
當孩子出現亂髮脾氣、說狠話、打人等行為時,不管是為了表達情緒或者是吸引家長的注意,家長們都要及時制止並糾正。
詢問孩子如此做的真正原因後,耐心教導孩子這些都是錯誤的行為,讓他們認識到錯誤後,避免以後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