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自從當了父母后,最讓人心心念唸的事情就是孩子喊出第一聲媽媽,那一瞬間肯定會讓老母親激動萬分。

不過隨著孩子長大,有些家長也會陷入迷茫,為啥別人家的孩子慢慢的都能口齒伶俐地表現自己了,而自己的孩子還處於只會叫“媽媽”的狀態,甚至“金口難開”?

其實這些問題出現並非只是孩子自身的原因,有些時候跟我們作父母的教育引導也存在很大關係。家長教育引導得不好,對孩子的說話能力也會產生很大影響。

家長啥都幫娃“包辦”了,孩子連說話都省了

芽芽今年3歲,是個非常可愛的小姑娘,十分懂事乖巧,可以說人見人愛。但有一點芽芽媽有些鬱悶,比起同齡孩子,芽芽似乎不怎麼會說話。

平時除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幾個簡單的單詞之外,再就很難聽見女兒會說什麼。原本芽芽會叫媽媽的時候她還挺高興,當時芽芽還不到10個月,比一些同齡娃喊媽媽喊得都早。

芽芽媽本來時沒擔心過孩子的說話問題,可隨著孩子長大,現在女兒反而不怎麼擅長說話了。這讓她有些擔心,詢問了幾次醫生也沒發現孩子存在什麼異常。

後來遇到同樣是4歲娃寶媽的小雅,對方的一席話才點醒了芽芽媽,問題可能出在家長身上。

原來孩子快1歲的時候,芽芽的爺爺奶奶家裡動遷了,老兩口索性和兒子搬到一起生活了,有老人幫忙帶娃,芽芽媽也輕鬆了不少。而孩子說話慢的原因恰恰出在老人身上。

爺爺奶奶帶孩子時十分寵溺,幾乎把孩子所有事情都包辦了,平時芽芽一個眼神,老人就知道孩子想幹啥,自然就不用芽芽說話,久而久之老人倒是把孩子養的很好,但同時也在無意中扼殺了娃開口學說話的機會,慢慢的芽芽的語言發育能力就落後了不少。

其實類似芽芽的這種情況並不少見,這是很多父母的都會犯的錯誤。除此之外,還有些問題父母們也容易犯,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視。

教娃學說話的幾大雷區,父母要注意

除了過度替娃“包辦”之外,還有以下幾個雷區父母不能踩。

1)過早糾正孩子發音

孩子學習說話就是從含糊不清、發音不準到學會說話的一個過程。前面的“說不明白話”的階段是必須經歷的。

家長如果總是在第一時間糾正娃的發音,非但不會幫助孩子學說話,反而會讓孩子對說話這件事產生反感,影響孩子對說話的興趣。孩子自然不愛說話了。

家長應該明白,得先讓孩子對說話這件事熟悉了,變得願意說話了,之後慢慢地糾正孩子一樣來得及。

2)說話方式不匹配

有些家長為了孩子能儘早學會大人的語言,跟孩子說話時經常過度地使用書面語言,在孩子0~3歲的階段這麼做其實毫無意義,反而會影響孩子對說話的興趣。

因為你這時候說的東西孩子根本難以理解,他們自然也就沒法學習或者模仿了。因此,父母教娃說話時儘量不要使用太深奧晦澀的語言,簡單的普通對話就行,這樣效果會更好。

3)太著急沒有耐心

還有些家長性子比較急,看孩子說話吞吞吐吐的就容易上頭,甚至發脾氣發火。這會讓孩子非常怕你,甚至對話說這件事產生牴觸情緒。這自然也不利於孩子學習說話。

對孩子多一些耐心,是非常有必要的。

4)家長不要使用不文明用語

最後這點,也是很多家長容易犯錯的地方。我們成年人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難免會使用一些不文明用語,這本無可厚非。

但在孩子面前,一定不要這麼做。這樣只會給孩子的語言學習生涯帶來負面影響。甚至等到孩子長大了,習慣了髒話連篇,你想想那場面得多尷尬。

記得當初教小錦鯉說話時,我就費了好大的勁兒。我家老爺子是退伍軍人,脾氣有些大,小時候他幫忙帶娃的時候就對小錦鯉影響不小,還跟老爺學了兩句髒話,我也是費了好大勁兒才糾正過來。

教孩子說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職本職工作。注意自己對孩子可能會產生的影響,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說話。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四歲寶寶說“媽,你別兇我了,我聽話!”聽了讓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