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對我們人生的影響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已經在開始探索這個世界了!
此時的父母就是為了滿足小可愛們基本的生存而付出。襁褓中的嬰兒是很容易滿足,吃一點點就呼呼睡覺。可是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了對世界的探索。這個時候的他們已經不僅僅滿足吃飽穿暖了。他會拉著你的手讓你陪他玩,給他講故事,為他唱兒歌。於是你因為愛他,就滿足了他所有的要求。
可是突然有一天,你突然間意識到:我幹嘛要這麼慣著他呢,我小時候也沒這樣啊!我的童年能吃口飽飯就不錯了,你為何就餓不得,哭不得,打不得呢?
在孩子幼小的心目中,他們的願望既然說出來了父母就得滿足。不然就無法忍受,哭給你看,耍脾氣,摔玩具,他覺得父母欠他們的。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習慣了索取而不付出。於是某一天他上了幼兒園上了小學,遇到了挫折,他根本不懂得如何去面對?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發脾氣和哭泣。
因為他的一切一直被人關照,自立的權利和能力一點點的都被剝奪掉了。當遇到困難時候,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求人幫忙而不是自救。而過於受寵的孩子在家庭之外總是得不到滿足,長大以後有些人可能會有仇恨之心,也會有攻擊別人的語言和對抗別人的習慣。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偶爾會去學校指導孩子們的一些活動。有一次排練一個節目,有個高個的小女孩一直站位不配合,我嘗試叫她的名字希望她引起注意,三五次後沒有結果,她還我行我素,我只好上前去給她指好應該站的位置,跟她說集體節目需要大家一起配合,各自站好自己的位置,就這麼一個簡單的事情,我回到臺前在看她時,眼神相交的那一刻,她送了我一個白眼,眼裡充滿了不滿。
事實上,我那一次的排練活動也觀察到了一部分排練不怎麼配合的孩子恰恰也是經常被大家稱為“淘孩”的典型。聯想到他們的家庭環境和嬰幼兒成長階段,我可以肯定的說這些孩子並沒有得到家長們足夠的關心和照顧,甚至是經常被忽略,有的直接交給老人去管,只有週末的時候帶出去吃頓大餐,大玩一次,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反正儘量去滿足,這個就算是陪伴了。
現在這個社會資訊是很發達的,經常會看到哪哪的孩子跳樓了,自殺了,我們可能會唏噓,怎麼好端端的孩子就沒有痕跡的說離開就離開了呢?
現在這個年代,遇到數次失敗而產地挫敗感,冷漠的孩子往往就會過於孤獨。因此被過於溺愛的孩子很容易被人誤導形成錯位的價值觀。
我們如果早早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是不是從小注意教育孩子和管理孩子不偏離方向,給他們適當的愛而不是過多的愛。水滿則溢,月盈則虧。老祖宗的這句老話永遠在理,總是那麼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