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週末的午後,伴著冬日暖陽,久違一家三口閒暇聚,走了小段我們便坐在了公園休閒椅子上。

公園裡許多家長帶孩子出來,有的玩飛機、放風箏、踢足球、也有的看書嬉鬧等。IT先生也許面善一向孩子緣特別好,這時一個大約3歲左右的小男孩突然間站在他和女兒坐位中間,一臉自然地說要摘樹葉。

我們仨相視而笑,這兒樹葉沒啥特別啊,我環視了一下週邊也沒看出哪個是小朋友的父母。應該是小朋友純真的天性,看我們聊天想過來湊湊熱鬧吧,不會像大孩子一樣顧忌陌生人。

讀大二的女兒感慨,聽說現在孩子好難管啊!去看望老師時,老師說現在孩子不像你們那時候講道理會聽,很難教育的;聽在做家教的同齡朋友抱怨,家教的學生自己根本不想學,都是家長逼著學,挺難教的…

教育焦慮感越來越強了,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我們中國家長的傳統理念。2020年,疫情嚴重影響各行各業的經濟指標,幾大城市的學區房卻出乎預料地一路高歌。

學校各種排名、升學考核,促進了學校老師們不得不強化應試教學、弱化素質教育。孩子受學校、家庭及外界多重學習壓力下,變得沒有自我、煩躁不安,甚至產生極端不良思想。

現在的孩子可玩的遊戲比我們小時候多,外界誘惑力更大,學習強度也更大,其實現在小孩真的挺不容易,女兒一臉同情地說著。

我覺得焦慮的程度還是主要取決於父母,父母的期望值提到越高,管得越多教育的焦慮感會越強,但不管孩子也可能學壞了或潛力得不到充分發展。

“你們以前怎麼不會管我啊?”女兒笑著說,怎麼不管,我和你爸還是屬於對你關注度比較高的,要是換成現在的心理,我可能不會管那麼多…

另一方觀點,孩子可塑性強,作為家庭、學校、社會孩子教育三大塊,家長必須起到引導教育孩子發展成為社會適應的人才,有時不得不功利,並焦慮……

有教育專家提出:“無為而治”思想的智慧在於,接納孩子的各類情緒,尊重孩子的自主探索,正確引導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合乎孩子成長的規律中把握孩子在某一特定時期應該培養的品德,接納不完美才能更完美,“無為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有為的”孩子!

又有專家提出家長應“順勢而為”:家長內心安定,不糾結,有主見,樂於獲取新知,但不盲從,不會輕易被某些理論所迷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崇尚個性化教育,又懂得針對孩子發展的需求順勢而為,該放手時放手,該約束時約束!

作為現代家長,應無為還是有為?又或許你能掌控尺度做到“順勢而為”?

論家庭教育是一門經久不息深奧學科,週末的家庭話題做個記錄和引發。

4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幼兒園放寒假了,讓孩子感覺有“年味”,父母這樣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