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孟母三遷,子承父志等眾多家教軼事;今有學霸、狀元、冠軍等各類家庭育兒經。無外乎,什麼樣的家庭,培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書香門第,更易造就孝子賢孫,好的家風家道,代代會英才輩出。養孩子,關鍵在於營造家庭的學習樣態。
我曾經走進不同地域的家庭。有的家裡面書香四壁,宛如圖書館。有的翰墨飄香,名帖字畫環繞四周。進入這樣的家庭,我頓覺自己是不學無術之人,不敢開口談詩書,羞言自己是教師了,只好謹開口,慢開言,只顧多吃多喝罷了。
像這樣的家庭環境,父母都是愛讀書之人,有文化之人,勤奮善學,勤讀不止,家庭勤勉和睦,與書為伴。自然孩子會鑽進書堆裡學習。
也有聽一位智者,講家庭育人的重要。單位有一同事之子,生性頑劣,讀書不得安靜,坐不住,吃喝拉撒睡,閒事多,每每假日在家,無心學習。家長甚是困惱,求教於老先生。
老先生問:週末在家你們父母幹啥。答曰:父親吃完飯就出去打牌,母親做完家務,一般泡電視劇,或有時左右鄰舍,家長裡短聊天。
老先生告知:從本週末起,你從圖書館借幾十本書回去,你和尊夫人,閉門謝客,哪兒也不要去,都各自坐在自己房間裡面看書。哪怕做樣子,看不下去,也得堅持。
週五晚,孩子放假一回家,父母雙親就鄭重其事地告知孩子。從現在開始,父母都要開始學習了,爸爸要怎麼學,媽媽要怎麼學。每天幾點起床,幾點吃飯,父母幾點開始學習。在父母學習期間,你要自己安排好自己的任務,不得打擾父母,影響父母的奮鬥目標。望孩子支援父母學習,支援父母進步,能做到不?果然孩子不加思索地應承下來。
第二天一早,父母起床,各自吃完飯,讀書去了,也沒驚擾、催促孩子,聽其自然。孩子起來後,大聲喊,媽媽,我餓了,要吃飯。媽媽回答,飯在鍋裡,你自己吃,我要學習,孩子,你答應不打擾的。
孩子吃完飯,開啟電腦,剛剛開啟遊戲,聽到聲音,父母就同時警告,孩子,你答應不打擾父母學習的。孩子停止遊戲,無所事事地在家轉悠幾圈後,躺在沙發上,開始看電視。父母又提醒孩子,你答應不影響父母進步的。孩子無聊,也走進自己房間去了。過一會兒,又大聲喊,媽媽,我要喝水。媽媽回答道,自己倒,我正在寫要上交的文章哩。一來二去,孩子自己就去安心學習去了。這樣堅持了幾個週末,孩子學習狀況大轉,父母喜笑顏開,逢人便說這個方法管用。
事實上,沒有文化,不具備這樣讀書條件的鄉野之家,往往也能養出大才。那是因為他們的父母,白天辛勤勞作,晚上還在默默地陪伴。他們通常靜靜地與孩子保持一定距離,父親收撿著豆子、糧食;母親收撿著衣物,侍弄針線,悄悄地縫縫補補……。這種勤儉持家,為孩子辛苦操勞的行動,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像種子一樣種在孩子的心田,並生根發芽,給了孩子改變命運,將來給父母創造幸福生活的動力。
家庭的教育樣態,只要是溫暖的、和諧的、奮進的、摯愛的,那就一定會孕育出一個蓬勃向上的生命,成就家庭幸福的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