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之所以和其他動物有所區別,最主要是因為人類具有感官、認知與思考能力。藉由外界刺激,經由觸覺、視覺、聽覺、味覺,我們得以認識這個世界。隨著神經肌肉的發育,漸漸有能力對周遭事物做出迴應。這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就是所謂的「神經發展」。
現在的小朋友營養都很充足,每個都又高又壯,可是為什麼有些寶寶聰穎活潑,有些卻平凡無奇呢?除了取決於先天遺傳條件之外,後天環境的刺激與教導,也佔有相當大的重要性!
遊戲刺激寶寶神經發育年幼的寶寶,生活除了睡覺就是活動,所謂的活動就是好玩的遊戲,包括:四處走走、跳跳、捏捏、摸摸等。藉由遊戲接觸外界的刺激,不知不覺中即可達到促進神經發育的結果。對於一些發展遲緩兒童的復健治療,復健師也多是藉由各種活動與遊戲,恢復或強化寶寶缺失的神經功能,因此,遊戲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遊戲的難易度是否適合寶寶的需求,取決於寶寶的年齡、神經發展狀況,以及是否有特殊的疾病造成體能限制。一般幼兒的神經發育,基本上有兩大現象:
1.由低等的嵴髓反射動作,發展成高等的腦部思考運動,然後有些低等的塬始反射動作會消失,等到骨骼肌肉成熟後,才有隨意控制身體動作的能力。
2.發育基本上是由頭部開始,再逐漸進步到手腳末端;由大動作先發育,進展到細微動作。
父母過度保護易致寶寶發展遲緩寶寶的發展有其個體差異,而個體差異主要取決於先天基因、智商、產前母親營養狀況、寶寶是否有腦部損傷,以及良好的營養等,另外,在遊戲學習的過程,父母鼓勵與否是很重要的因素。
此外,神經運動功能較差的寶寶,追溯其發育過程,常有父母過度保護的現象,可能因此缺少外界的刺激,進而限制孩子的神經發育。
寶寶藉由遊戲,憑直覺學習各種本能。或許在父母的眼光中是一個很無趣的反覆性動作,或者只是一個簡單的模仿,但在寶寶的世界裡,他就可以藉由這些小遊戲,奠定日後學習更復雜動作的基礎,所以父母千萬不可輕忽遊戲的重要性。
寶寶遊戲可促進其生理及心理發育,常見功效如下:1.提升肌力與肢體協調。抓、握、拿、捏…等等動作可提升寶寶的肌肉力量,所以常看到小嬰兒抓抓自己的腳和手,等到力量足夠,就會翻身、坐立等。
2.培養認知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提供社交的機會,學習與他人互動。
4.藉由遊戲,得到抒發情緒壓力的機會。
5.父母可藉由觀察寶寶遊戲時的反應,早期發現有哪些特別擅長或缺乏的部份,以期提早尋求醫療協助。且在遊戲的過程中,也是父母提供教育指導的好時機。
父母要如何為寶寶選擇遊戲或玩具呢?1.根據寶寶本身的能力選擇。
例如:口語表達比較不好的小朋友,可以選擇念故事書、玩圖卡遊戲或看圖說故事;手部細微動作較差者,可以玩釣魚的磁鐵遊戲或撿銅板;而協調性不好者,可以玩螃蟹走路等活動。
2.注意遊戲的多樣化,才不會枯燥無趣。
稍微有些挑戰性的遊戲較能引起寶寶興趣,如果能配合音樂或顏色的刺激,將更有效果。
3.處處皆遊戲、時時可活動。
許多父母花了大筆金錢購買各式玩具,但有時太難或太簡單,引不起寶寶興趣,玩具就從此乏人問津。其實許多日常隨手可得的小東西都是可利用的遊戲物件,例如:在公園裡數數路邊的小花,或是撿拾地上的石頭,排成一個形狀,就是很好的遊戲!
一個好遊戲,最好可與他人互動,以下提供父母參考:1.語言與聽力遊戲
(1)模仿發音:父母在餵奶時可以多和寶寶對話,一開始時多用單音,如:ㄅㄚ、ㄆㄨ等,一方面可以觀察聽力反應;一方面也可促進寶寶模仿發音。
(2)拍手、點頭、交換物品等遊戲,可以訓練手部及頸部肌肉。
(3)聽聽幼兒音樂可培養簡單節奏感,也有安撫情緒的作用。
2.肌肉發育及細微動作
這類遊戲中最佳者為滾球與積木。小的球可以讓他追球再撿回,訓練寶寶爬行;外形和寶寶一樣大的韻律球,可以讓他又躺又抱,有助於肢體協調與平衡感;堆積木可以訓練手部細微動作與專注力,以及練習數目的觀念。
3.社交與認知
扮家家酒、排隊熘滑梯、分糖果、說故事、一起唱童謠等,都是很好的社交遊戲。
瞭解遊戲的重要性後,父母還有另一重責大任!即在安全的前提下,提供寶寶一個自由發揮與探索的環境,不要過度保護,也不要以強迫、責備或惡意的身體刺激,造成遊戲過程的負面情緒,不然可會適得其反,甚至有不良後果喔!